九月的天空,格外地高;九月的天气,格外地爽;九月的大地绿意依然。阳光透过树荫照耀在远处那群朝气蓬、青春蓬发的少年身上,
显得格外美好。上扬的嘴角洋溢着自信,亲切问候更是让人倍感幸运。手中的墨笔更是飞快的书写记录下面前人的语句中重点,脖子上挂着的工作证隐约可以看见稳重的五个字——学生记者团。
作为一名离家千里的求学游子,来到莱阳,一切都是新的,同样也是陌生。
作为一名高中时就对记者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在学校开学之前就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交流群,并认识了16届王天聪学姐。在我来的路上,学姐叮嘱我注意安全,而且详细的把来学校的方式告诉我。
记得那天很热,学姐顶着炎炎烈日在校门口等我,陪同她的16届的安睿学长。学长在我下车以后都始终拉着皮箱,皮箱十分重,看着学长头上的汗我不忍,我向他要,他都笑笑莞尔拒绝了。由于中午财务室下班,学长暂时把我的行李放在彭志坤学长哪里。
而且他们中午因为接我而忘记了吃饭,同时他们下午还有课程。他们用他们的热情感动了我离开家的悲伤。彭志坤学长和张鹏宇学长带领我去工程系报道,但无奈的事,没开门,于是我们就在那里等待,张鹏宇学长由于前天晚上绘图忘记时间不小心到了十二点,今天又上课,中午连午觉都没睡,就直接带我去报到。而不幸的事工程系报道处也下班了。
我们坐在长椅上等待的期间中张鹏宇学长很快打起了瞌睡。下午各工作室开始上班,彭志坤学长带我去交费,我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大学生活动中心领取被褥,被褥一些散碎的东西挺多的,但彭志坤学长坚决的挑起大梁,望着学长湿透的短袖,我的眼眶不由的湿润起来。
是呀,相遇是一种缘分,还没开始好好感谢他们,他们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离别是为了再次的相遇。记得那天天气很热,而我却因为他们感觉海院的凉,海院的凉是亲切的凉、是可敬的凉。
离家千里来到陌生的城市,心中不免感伤,但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照顾我,真好。
如果真的有前世之说,我想那一定是我在佛前潜心祈祷得来的。事后我问他们为什么对我们新生这么好,他们告诉我:因为我们是学长,照顾学弟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就像15届的学长对我们一样。而且他告诉我他们都是记者团的,主动为学校分担工作是他们崇高光荣的使命,努力投身于海院的建设更是他们的目标。
最后他们说等下一届来到时候,你们也要这样。”不,不,不用等到下一届。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加入记者团,成为一名服务海院的春蚕,甘愿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激励。
作为一名理科生,对新闻、文学常识方面存在欠缺,再接到记者团纳新的通知时,我就开始准备。期间有想放弃过,但想到学长学姐的淳淳教导,自己便充满动力,一路劈斩荆棘,终于加入记者团。要成为合格的记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心已恒,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我向前进的决心。加油!
杨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