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身在北京的东北大学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APP上投递简历。
5月18日,假的北京科蓝公司对李文星进行了远程面试Java开发工程师,并通知其到天津入职。
7月14日,李文星的尸体在天津静安区的一个水塘中被发现。
从求职,到遇害,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
看到溺毙了李文星的那个水塘,我的脑中浮现的。不是他如何与传销分子搏斗,然后被坏人残忍杀害的样子。却是那个整天都闷在出租屋里,拒绝一切社交活动,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手机屏幕,手指一刻不停地在招聘网站上更新投递简历的,蓬头垢面的,焦躁的求职者的样子。
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总有新高的毕业生数量刷新人们的认知。明明是意气风发、聪慧勤奋的985毕业生。却只能掩匿在几百万的求职大军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本以为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高材生,却自叹“不如专科生”。
每天满怀希望地投出20份简历,再失望地收到将近一半的拒信,然后陷入对自我严重的否定。
相信你我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心理状态,甚至现在这一刻,仍然有人陷在这样恶循环的沼泽中。
其实,有985这块招牌,若他找的是本专业相关工作,不会这么难,真的是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而偏偏,他是跨专业找工作,才到处碰壁。知道他的结局,非常心疼。
人已死,说再多的早知道也没有用。
如果在朋友收到他一反常态的借钱信息的时候感觉出不对劲,然后报警多好。
如果他在到了天津之后察觉异样,留个心眼上网查查公司信息发现是假的,原路返回多好。
如果在北京的时候,不轻信骗子,亲自打到公司的人事部确认,然后直接拒绝掉offer多好。
可是这一切的漏洞,一切本该察觉的蛛丝马迹,都抵不过一颗强烈想拥有工作的心。
01
他出身贫寒,全家人为了供他上学省吃俭用,他全都记在心里。他一直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有全家人的希望。所以他努力学习,为的是出人头地,报全家人的恩情。
好不容易上了一所人人艳羡的好大学,却偏偏学了四年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孤注一掷,花了大价钱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培训班。然后他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他不允许自己失败,每一步棋都要像当初成功考上大学一样顺理成章。
然后,他一头扎进了招聘骗局。他只想证明自己可以。证明自己依然是全家人的骄傲。
人人都在骂传销骗子丧心病狂,boss直聘为赚钱不择手段。可往深了究。
这祸根难道不是从高中毕业起。填大学志愿的时候就种下了吗?
请注意,他大学的专业是资源勘查工程。可是他心心念念的理想职业,却是Java开发工程师。一个跟他的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在北京与李文星租住在一起的大学同学说,他不喜欢本专业对口工作,大学毕业一年后便开始在北京学习Java编程,学习完成后,开始寻找软件开发相关的工作。
找工作的时候,最大的筹码不是985大学这个金招牌。而是培训班几个月的学习经历。这不是啪啪打了中国教育的脸吗?
02
为什么学了四年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直到大学毕业才猛然发现自己喜欢的是另外一个专业呢?那当初毕业的时候干嘛去了?早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为什么不直接报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呢?那样的话,出来之后求职也不至于如此碰壁了,接下来的悲剧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大部分计算机行业的HR挑选应届毕业生简历的时候,相比起学校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专业和实习经历。相比以前学了什么,企业更关心的是求职者能带来什么。
这一点,是很多在校的,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大学生都没有想通的道理。
即使你不是本专业,只要在校期间能积累一些相关工作的实习经验,在就业市场中也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和大多数选错专业的人一样,李文星稀里糊涂地上完了四年大学。直到找工作了,才真正发现自己喜欢的不是本专业的工作,而之前也没有任何积累。
我不禁要问,谁建议他报了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
03
刚看过一篇文章,观点很扎心,但也很犀利。
是说在你填志愿的时候给建议的那些人,很可能是见识和眼界都很狭隘,但是你最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对专业、学校没有客观的了解。仅仅是通过自己有限的所见所闻,感性地得出的结论。
这些关键选择的助推者。可能是你的老师同学、你的家人、亲戚朋友。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行业特点、专业内容都不知甚解,却给了你建议。出于对他们的信任,你听取了他们的意见。选了大学和专业。
毕业以后,终于轮到自己思考职业生涯的时候,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了。
这个锅,他自己得背。
因为他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而后期又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做出任何努力。
建议他填报这个专业的人得背。
也许只是感性地认为某个专业有前途,而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就强加在他人的选择之上,自己却不用为之负任何责任。
04
李文星是社会中众多现象中一个极端的案例。
他为了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中国大学里,学着自己不喜欢专业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他能够谨慎一些,这个故事也许可以改写。经过一番周转,他找到了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稳定地发展下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见过很多人,不是计算机专业。因为热爱这一行业,去培训班学习技能。进入这个行业,职业生涯发展的很成功。
李文星起码很勇敢。在意识到自己选错了以后,认清自己的想法,矫正了自己的选择。
而更多的人,从选错专业开始。就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毕业之后听从家里的安排走向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凑合着过,大半辈子。
为什么现在互联网培训学校这么火爆?它就像一块遮羞布,弥补了中国高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在李文星事件发生后,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中国高校教育,是为了什么?
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是,普通人家,通过教育,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和生活水平。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唯学历论,社会竞争力也已经不能仅仅用一张学位证书来衡量。
教育,需要结合时代的需要,需要在考虑社会贡献的同时,成就个人。我们的教育模式,在中学阶段,就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校中,更是不考虑时代需求和学生个人特点,而仅仅凭学习成绩分配专业。
这分明是舍本逐末。
这个锅,失败的教育模式得背。
文|小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