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8日,在这个女性的节日里,学校工会都会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发一些小礼品,礼物不在于大小,关键要有新意。
这真是煞费脑筋的事,包饺子,水果拼盘,烘培,鲜花奶茶......聪明的女老师们每年换着花样过节,乐在其中。今年,我们学校请了一位手工匠人,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让苏工手作走进课堂,带领女老师做菩提挂件,倒是别有一番心意。这与我们学校一贯的尚美文化特色项目的构建是一脉相承的。
下午第一节课,空课的女老师走进会议室,在薛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菩提的分类,什么象牙菩提、千眼菩提、星月菩提、龙眼菩提等等。每一种菩提的手串挂件都十分好看,禅意十足。开始打磨了,我看着这个灰不溜秋的菩提籽,根本无法和老师展示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我说,老师,这些成品是打过蜡的吧,怎么这么亮的。老师说,没有,菩提要养,要把玩,你放一个星期,没事去摸摸碰碰它,它会吸收人的灵气,一段时间就会变得光亮。
真是太神奇了,我戴好口罩和手套,迫不及待拿起菩提籽开始在砂皮上打磨。老师说,不要着急,打磨的时候要竖着磨,先用最粗的那张砂皮,磨的时间把砂皮放在手里,这样才容易定型。听了老师的话,赶快调整打磨方法。磨了十多分钟,已是满头大汗,手臂酸痛,有点没有耐心了,看看才磨掉一点外皮。老师说,别着急,再磨一会,很快就好了。我们都说,这是一个体力活啊,应该让男老师来学,做好送给女老师才对。看看我的菩提籽,中间凹进去一点,似乎很难磨,请教老师,老师帮我想了个办法,砂皮放在凳子靠背上,正好可以磨凹进去的地方,她一边示范一遍鼓励我说,要有耐心,很快就磨好了。
记得读书时,我最喜欢的是手工课程,每一个作品都要花好几个小时,有些复杂的要做上几个星期。那时,我总是一下午泡在手工房,一坐就是大半天。晚自习的时候,人家讲话看小说,我却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上几个小时,同学都说苏州姑娘手巧人秀。周老师教的金线围贴精妙绝伦,丝带穿编笔筒美轮美奂;杨老师教的毛巾狗活泼可爱,壁挂实用美观......这一切的一切,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美好青春年华啊,就定格在这一幅幅手工作品中。现在,我家的书架上还有当时我们老师参与编写的一套《手工制作》,这套丛书估计现在已经绝版了,市场上很难再买到。
毕业时,我给同学们送的礼物都是自己做的手工作品。记得刚上班时,我还给我们办公室的同事每人送了一个香皂花篮。现在,家里客厅挂的大幅十字绣也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做手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关键是要有耐心。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再也没有这么静心做过手工作品了。是现代社会太浮躁,工作事务太忙,还是家里琐事太多了……就比如今天打磨这样一个菩提籽,才这么一会功夫就有些不耐烦了。想到办公桌上一大堆的工作,就定不下心来。后来老师说我再磨十分钟就可以了,我告诉自己静心再静心,怎么也得熬住这十分钟。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把打磨好的菩提给老师看,老师说可以了,只是头上还不够圆润,估计磨的时候没有注意角度。看看四周,很多老师拿着半成品回办公室了,也有几个还在加紧打磨中,我竟然是第一个做好成品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老师帮忙穿了线,打好结,看看还挺漂亮,弯弯曲曲的纹路中泛着墨绿色,与大部分老师拿到的黄色相比,我的菩提籽很别致。老师说,这也是一种缘分。
看着手中的这个菩提挂件,不由得吟诵起惠能大师的诗句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保持心境的平和,还需要不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