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约135年),出生于弗里吉亚(Phrygia,今土耳其境内)的希拉波里斯古城(Hierapolis)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罗马,成为尼禄秘书的奴隶,为奴期间,爱比克泰德展示出了哲学天赋,在听了斯多亚哲学家的课后,对斯多亚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所幸的是主子很器重他,允许他学习哲学知识,声望的上升使他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尼禄驾崩,爱比克泰德获得自由,他在罗马建立了自己的斯多亚学园,开展教学。后因罗马皇帝图密善害怕哲学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对王位构成威胁,便将爱比克泰德等驱出罗马;他移居希腊尼科波里斯后以教书终其一生。
一、主要思想
1.“美德”即是“幸福”。爱比克泰德认为神明不但存在,并且用秩序与正义统治一切,但他认为即使宙斯本人也无法征服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以获得幸福只能由自己决定,而不能依赖外界。唯一阻碍实现“幸福”的是自由意志的“疾病”,如欲望、激情、恶。自由意志具有善、恶的双向可能性,只有当欲望指向的合乎伊壁鸠鲁所说得“自然的(physis)”时,“自由意志”才处于“善”的境地。哲学对“自由意志”的治疗,即力图让“自由意志”中有善无恶,即培养美德。
2.人生修德三阶段。爱比克泰德认为人要修饰整洁,从喜欢自然之美,到体会道德之美,要培养俭朴的德行,但他并不反对财富,认为财富也可以让人行善。第一,接受告诫。要命令自己的欲望遵从正确的理性,摆脱病态的情绪,获得灵魂的平静。第二,接受训练。每天检查良心,避开坏朋友与犯罪的机会,保持警觉,恪尽职责,逐渐与别人成为真正的弟兄姐妹以及世界主义的公民。第三,做正确的道德判断,善恶的本质在于意志,意志可以克制自身,此外没有东西可以克服它,要用主动的意志去克服罪恶,自愿行善,即使在睡眠、喝醉酒或忧郁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出未经检点的态度。
二、生平轶事
爱比克泰德对其后的哲学和宗教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早年读过他的作品后,对他钦佩有加,自认为是爱比克泰德的私淑弟子,其名著《沉思录》深受其影响;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也曾深受他的影响,并将他的许多思想渗透到基督教教义之中;法国数学家兼哲学家帕斯卡尔、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等等,都从他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说“有一次我到外地去迷了路,并且饿了,就坐下来休息两个小时,随手从口袋中掏出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学袖珍》这本书,把它当作晚餐。”
爱比克泰德一生清贫,他长期居住在一所小屋里,一张床、一领席、一盏灯,房门从不上锁。据说他原有一盏铁灯,后被人偷走了,于是他就满足于使用泥灯。
三、名言警句
假如你想做事,就得养成做事的习惯;假如你不想做事,就别去沾边。
不要把信仰悬挂在墙壁上。
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主宰的人是没有自由可以享受的。
对所有的人来说,思想和行为都源于一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是感觉。
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应该用原则来衡量。
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
否定意志的自由,就无道德可言。
信心来自谨慎。
在这世上,我们都是囚徒,而且被囚禁在现世的肉体之内。
参考文献:
得到app,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吴欲波,《爱比克泰德论治疗对象与哲学治疗》,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5 期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