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婚姻中的不和谐,都是为对方父母"无证上岗"的买单
婚姻是什么,是交易还是现实中的搭配利益?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何为社会生活,首先得脱离父母,带着父母原生家庭的耳濡目染,独自来参与。
婚姻的难处在于什么,如何在一个异性身上将性和爱统一起来,当然还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下合槽。不让习以为常的麻痹性的诱惑快乐所包围,不让琐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来损害爱的激情和理想。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脑子里会有离婚的念头?这放到大清以前,有几个敢想的,别说敢做了,民国的杨之华又有几个呢?独生子女的大批量时代,父母首先对独生女有了观念上的平等,做人,读书,参与社会生活,都会对这个女性的性别群体起到推进社会进步,与男性齐头并进的催化。
小A和老C的婚姻是自由恋爱,没有家暴,没有出轨,但是依旧不和谐。两个人都是独生子女,吵架的缘由无非是各种生活细节。老C忙于工作,属于冲锋型选手,从小接触的女性就是母亲,在婚姻中很难把母亲和妻子如何社会化的转换自如。一次下班,兴冲冲的提着食物,准备做自己爱吃的宫保鸡丁,红烧排骨,就在俩人都进厨房,一个洗菜,一个刷锅时候,老C突然打了个电话,说,朋友D你过来吧 。旁边的小A还以为他打错了电话,问道,谁过来啊?老A不以为然的说,没给你说话。小A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他打电话叫D来家里吃饭,才做了这大餐。小A很生气,我是个外人还是保姆,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但是也没有爆发,只是淡淡的说,我要是叫个朋友来,会不提前告知你一声,不知你心里什么想法。老C能听不到么?听到了又如何?但是说着同时起身下楼买饮料和饭。因为家里的不够。两个人的相处,怕就怕在互相没有意识,或者一方毫无意识,一方水深火热的介意。原因去哪里找,跑不了原生的罪。小A的家庭是那种工薪阶层,从小耳濡目染的父母的朝九晚五的大院宿舍生活和街里老少的带客之道。自然办事会提前想到礼貌和考虑对方感受。老C是农村以地为天的家庭,从小被灌输的是只有学习好,才能走出村落。其他的都不要管,不要参与。渐渐的成年以后,越来越自我,内心自然少不了衣锦还乡和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价值观。对婚姻,自然没多少思考和感受。原生是什么,是三观啊。爱情又是什么,是起初互相好奇,婚姻又是什么,和生活三观的一个合拍啊。
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代做父母的,要想想,如何教育以后的孩子,形成健康的婚恋观,而非仅仅出人头地,婚姻生活并非是为了事业工作而附庸存在的,他是独立的,他有他的灵和魂。不是单纯为了繁衍后代的一个壳.。没有健康的良好的成型婚恋观的培养,即使多早走入婚姻,也是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