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块儿阅读一下教材的目录,是一件对孩子特别有帮助的事情,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做,效果最好。
要说看目录的好处,从小往大说,是加强孩子的“大预习”概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和引导孩子结构化建立知识体系。
“大预习”就是要点到为止,让孩子意犹未尽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要注意过犹不及。
儿子的同班同学小H是一个很聪明的同学,很聪明,也有想法。这才是初中,他就开始写小说了,以后成为H寒也说不定呢。
说起写小说的原因,挺心酸的。小H自己很努力,家里也很支持,预科、补习没有少报,但成绩就是不好。在渐渐失去自信之后,他只有写小说来发泄自己的郁闷、找到自信。
预科、补习过多导致预习过度。越是聪明的孩子,领悟得越快,思维转换得也快。补习班上学过的东西,课堂上再学一遍,这种状态下,让孩子保持注意力,那也太强人所难了。
过度预习不好,那就点到为止。
和孩子一起看教材目录,就是一个很好的“大预习”。
此时,家长依据自身的经验,引导孩子对本学期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重点难点先打预防针。
同时,还要感叹一下,“本学期你已经要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了,这一部分,当年我可没有怎么学懂……”
就是这一句呀,足以引起孩子打败父母的兴趣了。
学校刻意培养的阅读习惯不全面,家长要注意纠正。
在寒假,老师布置了两本经典书籍的阅读作业。说实话,我觉得这种规定到每天要阅读多少页的方法,对于阅读虚构类书籍是可以的,但对于非虚构类的书籍,或者大量阅读的要求,有害无益。
所谓非虚构类,简单点说就是指“干货”类书籍。阅读这类书籍特别忌讳一步一动。
从纵向上说,先找到最精华的重点,集中精力阅读,往深里挖。
从横向上讲,依据自己要了解的问题,找类似的书籍进行观点对比。
这样才能快速了解问题,有效内化之后,形成自己可能向外输出的观点和论证。能够有效向外输出,才是有效、快速学习的根本。
这样的阅读习惯需要训练和培养,阅读教材目录就是第一个基础动作训练,有必要让孩子反复训练。
等到孩子写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起你曾经做过的努力,反过头来感谢家长的努力的。
知识的结构化整理是人生必备技能
既然说到要有效输出,怎么才算是有效?咱们观察孩子的说话就知道了。
咱们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因为咱们和孩子朝夕相处,已经有了默契,一个眼神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几个字就知道大概原委。
所以观察孩子是如何给别人解释一件事儿的。如果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不强,往往越努力解释,越是说得颠三倒四、云山雾罩。
这很正常,没有经过训练,就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晰的人,毕竟是少数。
要想说清楚,重点是在于结构化。
在这儿,看目录还是一个基础动作。从目录开始解析一本书的结构,这本书讲了几件事儿?其中的一件事儿又分成几个分方面?想知道这几个方面到底说了什么?咱们听听老师怎么讲。
再次强调一下,清晰有效的表达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说起来好复杂,做起来好简单。
没有想到吧,阅读教材目录,能影响孩子一生。
这个基础动作的操练没有那么沉重,甚至是和孩子一块儿包书皮的这一点点时间内就能完成。
说句实话,家长们平时都忙,这一学期下来,能有几次触摸孩子教材的机会呢?有一次就珍惜一次吧。
人的一生都是小事儿一点一点累积起来。咱们就在小处用点心吧。
在这开学的第一周,和孩子一块儿把这件重要便不起眼儿的事情做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