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剑桥中国史”是一套很厚的老外看中国的史学巨著,不过它更以夹生的、自说自话式的学术翻译腔闻名遐迩。本文为风格戏仿。
西班牙足球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的失落,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世界足球一种新的局面的开启。四年来,特别是到了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即将两轮赛罢的此时,这种局面,或者说,导致这种局面的一股曾经若隐若现足球运动的发展潮流,现在已经昭然若揭了。毫无疑问,懂得把握,或者至少是迎合而不是对抗这股潮流的教练及其球队,将更有可能在本届世界杯上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然而,经验在足球运动中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很可能使得越是拥有丰富经验的主帅们越是抱残守缺,却不愿意叩一叩新世界的大门。俄罗斯队的连续大胜是偶然么?阿根廷队的没落和德国队的下滑是偶然么?以及在世界杯以外,恰好在这四年周期内,皇家马德里队实现史无前例的欧冠三连伟业,这也是偶然么?也许是的,但正如我们所知,在足球世界里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偶然,只有假装睡着的人才真正无法唤醒。
力量的回潮和防反的崛起
力量对于足球运动而言比过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这里所说的力量,绝非单纯的 strength 的概念,而是充分运用身体的包括体能、速度、爆发力等多种素质的本领。整个足球运动的发展史,原本就是力量和技术相互角逐盘旋上升的伟大进程。力量和技术,重要性本应不分轩轾。只不过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来,技术出人意料地快速进步——这种进步主要发端于巴塞罗那俱乐部——掩盖了力量原本应有的重要性。很多人因此产生了技术比力量重要的多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又被鼎盛期的西班牙足球无限放大,并伴随其开创的一个王朝,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达到顶峰。
然而力量和技术的差异真的如此悬殊吗?非也。巴塞罗那俱乐部和西班牙国家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个偶然:他们恰好同时拥有了具备顶级技巧的球员,和能够让这种顶级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团队。如果这不是一个偶然,那么西班牙足球的成功就不会在2014年世界杯戛然而止。而且即使在他们最辉煌的时期,他们一样也遭遇过零星的失败。而阻击他们的,恰恰都是力量足球。
西班牙足球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迷惑性。他们被昵称为 tiki-taka 的传控足球风格在取得惊人的成就后拥有了大量追随者,甚至很多原本有着强烈自身风格的传统豪强都甘愿抛弃往日岁月。模仿者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迷恋自身技术,幻想着牢牢将球控在脚下、不断传递消耗对手,然后伺机提速一剑封喉。他们沉溺在缓慢和拖沓的节奏中,把球从左边传到右边再从右边传到左边。他们控制着皮球,却也仅仅只是控制着皮球,没有冒险的常识甚至没有任何冒险的愿望,仿佛已经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他们确实能赢,但很可能胜利只是基于更好的技术或者更快的速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但看起来是 tiki-taka 赢了。tiki-taka 成了他们的精神鸦片。
这就是西班牙足球的成功带来的迷惑性。因为传控足球很容易让人产生形而上的理解。当你的球队技术水准高于平均时,会觉得 tiki-taka 似乎也不过如此,自己并非做不到,只是没想到而已,却忽视了这种打法除了要有顶尖技术能力来保障,还需要那些拥有顶尖技术能力的球员在场上不断的跑动、跑动再跑动。为了得到足够的传球接应点,西班牙队甚至不惜舍弃他们传统打法中的边锋角色,有时候干脆连前锋也不用,只为了在场上堆积更多的传切高手,然后仍然是跑动、跑动再跑动。因为只有足够的移动才能产生空间,而只有获得空间才能真正获得打击对手的机会。但这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很容易被忘却或者忽视的。这种迷惑性,甚至在2014年让西班牙队本身溃不成军。当他们认为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当他们丢失了足够强大的动力和热情时,跑动就会减少,传控足球的基石就此瞬间崩塌。
两位俱乐部的教练,皇家马德里时期的何塞·穆里尼奥和马德里竞技俱乐部的迭戈·西蒙尼为力量足球的回潮率先举起了旗帜。更准确的说,是穆里尼奥在对抗巅峰巴塞罗那时首先开启了思路——但他离开皇家马德里以后似乎就不再那么执着了——而西蒙尼则始终不动摇地在马德里竞技进行着实践,并且有一个赛季成功地在联赛中以此压制了巴塞罗那,个中可歌可泣的往事已经镌刻在足球历史上。马德里双雄本身的技术水准已经堪称顶尖,但他们敢于放弃控球,更准确地说,是放弃无意义地控球。让出球权令对手压上,本队集中精力于防守,以严格战术纪律坚固地保持后防和中场的距离,必要时随时收缩,并以比 tiki-taka 更高强度的奔跑实现防守覆盖。而对手的压上,则意味着前场空间将会是充足的,一旦出现机会,就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和效率打击对手。
然后,越来越多的教练们开始采用这一策略,因为实践表明徒具形式的传控并不能保证更好的结果,而效率满满的防反至少能让球队首先立足于不败之地。再然后,经历多年的局部对抗,时间来到现在,我们终于在俄罗斯世界杯的几乎每一场比赛中,都看到了传控对阵防反,或者说,力量与技术的全面对决。当然,会有人认为,防守反击的打法早已经源远流长,但它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和饶有兴致地使用起来,也很少有人提出今时今日足球场上的防守反击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防守反击不再仅仅是以弱对强时被动的选择,它不再是应对之策,更多时候它已经成为取胜之匙。另外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防守反击要比以往都更加充满力量。盯人被大量地附加在区域防守之上,身体对抗的频度和强度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防守,已经远远超过了阻挡、拦截、破坏和围堵的本来范畴,这个原本的范畴不仅鲁莽,而且已经显得很狭隘了。防守,已经成为进攻的第一步,从防守到进攻的转换迅如疾风闪电。防守,就是进攻。
关于俄罗斯世界杯下半程
世界杯开赛至今,最大的争议大概是卫冕冠军和上届亚军在争夺最令人失望球队方面谁更具有优势了。看起来应该把票投给加速堕落的阿根廷队,因为德国队至少在第二轮收获了一场艰难绝杀。客观地说,虽然个人过少的跑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球队的整体攻防,但单纯批评里奥·梅西一个人并不公平,因为这是阿根廷全队的选择。阿根廷足球的问题不是球员个体可以解决的了的,因为其症结在于认知层面:在认知上,他们似乎完全拒绝力量足球。看起来阿根廷足球审美的终极追求是拥有十一个里奥·梅西,大概他们觉得在场上出现一个高大强壮充满力量感的中前场球员,是对他们轻灵飘逸美如画的自我风格的亵渎,他们彻底忘记了曾经拥有巴蒂斯图塔或者克雷斯波时的幸福。最终他们呈现出一种既不务实也不现实的打法,然后被冰岛队和克罗地亚队焦作人。阿根廷队在本届世界杯已经没有前景了,如果他们最后能够侥幸出线,也是他们能够走到的最远的地方了。除非,他们考虑把天生要强的领袖放上替补席,直到第60分钟再上场。
而德国队的问题在于,他们自废武功,主动放弃了原本拥有的力量优势。对抗少了,控球多了,但球队同时也陷入到了让他们自己无所适从的缓慢节奏中去。德国队首场面对墨西哥队时创造出的机会,甚至不如韩国队在对阵墨西哥队时创造的多。德国足球不如韩国么?别开玩笑了。勒夫已经沉迷在控球主义之中,但是德国队球员本能地意识到力量的价值,因为这是他们原本就拥有的东西,并因此在第二场实现了救赎。所以第三场会很有趣。韩国人一定会用墨西哥的方式来针对德国队,要注意韩国队也是本届杯赛犯规最多的球队。如果德国队真正觉醒了,他们应该勇敢地和韩国人上对抗,因为对于这个对手而言,力量爆破一定是更为简单高效的,否则他们很可能会陷入到比第一场更深的泥沼之中。
当然,当力量或技术对比过于悬殊时,讨论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俄罗斯队在揭幕战横扫沙特队就是如此,虽然沙特队的技术被认为要好于对手。也应该避免另一种认知的极端化,即认为力量一定优于技术。力量足球的回潮,并不否定技术足球已经达到的令人惊叹的高度。力量相当时,一定是技术更好的球队赢面更大,这是足球的规律。而在技术水平相当,或者技术弱于对手时,力量会成为弥补差异的有效手段。当技术强于对手时,虽然也可以选择力量,但此时是否有舍近求远的必要,就需要勇敢地去做选择了。
所以另一种令人鼓舞的做法出现了,那就是为技术注入力量。巴西队是一支面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对手都拥有技术优势的球队,但很早以前,至少从1994年的美国开始,他们就已经形成了在中场固定摆放一到两名力量型球员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巴西队实现了对中前场技术力量持续输出的保障,或者说保护。洛佩特吉虽然在本届世界杯开赛之前被解雇,但对于西班牙足球而言,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确实实现了积极的改革。西班牙队的锋线被注入了极为强硬的力量元素,这是过去十年来少见的。通过这种方式,西班牙队实现了在极致传控基础上破局能力的提升,这选择至少在前两场看来无比明智。更令人惊异的是法国队,从阵容看,他们已经把技术和力量结合到足够好。虽然前两场的小胜的比分和场面都可能显得有些猥琐,但那可能主要赖卡里姆·本泽马。
总的看来,世界足球的基本强弱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但在力量足球回潮的趋势下,其内在结构正在变化。亚洲球队因为在力量上逐渐迫近传统豪强,看起来强了很多。尽管他们仍然负多胜少,但至少场面上已经具有世界杯水准,甚至在个别场次已经能够有所建树。而南美足球随着阿根廷队的沦落在整体下滑:哥伦比亚和秘鲁表现不佳,巴西步履艰难,乌拉圭虽然两连胜但也跌跌撞撞。所以在俄罗斯,还有哪些球队的表现可能超过我们的预期呢?从目前来看,墨西哥、日本、克罗地亚和比利时有希望获得佳绩,而低调冷静的葡萄牙队不排除会搞一些大事情,他们有C罗。
而如果冰岛能够小组出线,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