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竺爸的家庭教育观

自从“小竹子”呱呱坠地,“教育”这个词便总在我脑海中浮现。

今日得空,探索一翻。


假如人是一台计算机,思维是由趋利(1)避害(0)组成的一系列指令集。那么,

家庭教育就是给计算机(孩子)安装系统软件(底层思维);

学校教育就是给计算机(孩子)安装支撑软件(工具思维);

社会教育就是给计算机(孩子)安装应用软件(价值思维)。

如此之后,这台计算机才能被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


一、孩子是父母的产品

系统软件作为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基础,其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多数时候,家长给孩子安装的系统软件只是自身操作系统的延续与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作为家长,如果不是一个优秀的人生程序员,是很难开发一套优秀人生系统软件的。因此,望子成龙的家长,请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提升自身的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生系统开发工程师

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生系统开发工程师,我们要先弄明白这套人生系统软件是为谁开发的,是为了孩子吗?不,孩子只是这套人生系统软件的载体,我们的客户是社会,我们对社会的了解越透彻,就越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生系统开发工程师,越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长最终是要向社会交付孩子这个产品,衡量这个产品合格的标准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衡量这个产品的价值维度是:孩子对社会的贡献值。贡献值越高,孩子这个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二、产品的需求演变

什么样的人对社会有用呢?前面我们假设人是一台计算机,那社会就是由无数台计算机构成的互联网体系。想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接入社会互联网,也就是说,孩子的操作系统要能够接入并兼容社会互联网。什么是社会互联网呢?沿着人类的时间轴往前滑动,我猛然看到了一个词:宗教,我想宗教便是社会互联网的起点,因为从这时起人类便开始在大范围内遵守约定的规范与标准,如:《圣经》、《古兰经》、《阿含经》、《道德经》等(深奥晦涩的阿含经、道德经等,则多由后人延展解读为各种规范与标准),宗教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将各自的规范与标准传播到世界各地,只要遵循它的规范与标准,你就可以在这套社会互联网体系内游刃有余的开展社会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统一的交互接口,社会也得以快速发展。

然而时至今日,社会互联网早已没了1.0版本的模样,社会的规范与标准已被各路大神调整优化,如: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朱熹、王阳明、王夫之、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将之前以宗教为中心的社会互联网冲的七零八落,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活动,政府制定了“法律”,划定了社会互联网的边界,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从表面看,社会互联网变得更大了,人与人之间交互接口的兼容性变得更好了,但每个人好像变得更加孤立了。因为对“对”的认知不同,我们总在寻找与自己操作系统相似的计算机,总想融入一个完美贴合自己操作系统的小型社会互联网

三、家庭教育的目的及本质

什么是对的?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只能说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家长,就是要将当前社会下能够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的正确观点(也就是真理)教给孩子。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怎么衡量实践的效果呢?马克思没说,我想实践效果的衡量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看,一是,物质上有没有给自己增加利益;二是,精神上有没有让自己活的更加舒服。但这里有个误区,有些实践的效果是不会立即呈现出来的,是会延期呈现的,也就是说,当下有益的行为,长期未必有益;长期有益的行为,当下未必有益。所以,关于真理的检验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看以后。我们可以粗浅地将真理定义为:使人在当前社会下利益(包括:物质+精神)最大化(包括:当下+未来)的思考方式或行为准则

那真理就永远是对的吗?不,真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比如:我们要与人为善,但当一个人打了你的左脸,难道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吗?这显然已不符合我们对于真理的定义。所以,当一个人打了你左脸时,与人为善这条真理在此刻是不适用的。那有没有绝对真理呢?有,这世间唯一一条绝对真理就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换句话说,任何程序都有BUG。

所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教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真理及其适用范围。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从孩子的行为习惯中去挖掘他的决策依据、思考逻辑,进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一条条真理及其适用范围传递给孩子。在孩子大脑中写下一段段真理代码,无数真理片段就构成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操作系统。因此,家长掌握真理的边界,就是孩子人生的边界。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得不读(采)万(集)卷(真)书(理)、不得不行(检)万(验)里(真)路(理)呀。

四、家庭教育的思路及方法

明白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及目的,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呢?因为教育的对象的人,那就从人说起,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所以家庭教育就是要当孩子在真理范围内做事时,让他获益(包括:物质、精神);当孩子在真理范围外做事时,让他受害(包括:物质、精神)。当然真理本身就是让人获益的思考方式或行为准则,但由于孩子对获益的衡量机制尚不成熟,尤其是一些当下无益但未来获益的真理,前期一定是需要父母通过更加明显的鼓励、批评、奖赏、惩罚去辅助孩子接纳真理,随着真理本身的获益效应不断增强,这条真理也就牢牢写在了孩子的脑海里。

有没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呢?先塑行,再赋神。家庭教育教的是真理,教的是决策依据、思考逻辑,但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讲往往显得空洞,倒不如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控来的有效,行为管控一定要落到孩子的感觉上才行(现实世界是最好的元宇宙,游戏体验不到感觉还怎么玩):做对了,就表扬或奖赏;做错了,就批评,批评无效就惩罚,惩罚不接受就采取强制措施,一定要让孩子将他的行为和行为所带来的好或坏的感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行为管控才是有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塑行只是手段,赋神才是目的,虽然人即使没有清晰的真理,也能依据自身的大数据集做出恰当的决策,也能通过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一个只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人终究是少了些变通、多了些劳苦。

五、家庭教育的盲区及应对策略

家庭资源和家务劳动的分配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把家庭资源简单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就是具体的物质、钱财等,精神资源就是家庭成员的时间、精力、家庭地位等。家庭资源和家务劳动的不合理分配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行为习惯。

可以这样说:

在没有家庭资源冲突的方面,父母和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趋同的

在有家庭资源冲突或家务劳动的方面,父母和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相反的。比如:

1、父母崇尚富养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孩子,也就是在钱这个家庭资源上向孩子无限倾斜,则最终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是挥霍无度、自私不孝的,父母的行为习惯一定是扣扣嗖嗖的;

2、父母强势管理,孩子做什么都要管,也就是在权力这个家庭精神资源上向父母无限倾斜,则最终父母的行为习惯一定是强势霸道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是唯唯诺诺的;

3、父母过于勤快,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也就是在家务劳动的分配上,给孩子少分配、零分配,则最终父母的行为习惯一定是勤奋劳累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是好逸恶劳的。

所以对于家庭资源和家务劳动的分配不可不重视,尤其是物质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觉得别人的孩子有的,你孩子也一定要有,每个家庭的资源保有量不同,分配策略也应因时因事而有所不同。

另外,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来都不是物质,而是时间和精力。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尽可能多陪孩子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忙起来,让孩子动起来,他的每一次实践都将强化你教给他的真理,如果犯错,也是父母绝佳的教育机会,尤其是3-6岁的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来说,给他高质量的陪伴远比加班多挣点钱要重要的多

六、我们对你的期望

捋顺了家庭教育的目的、本质、思路、方法及盲区之后,我陷入了新的沉思:作为新手爸爸,我应该教你些什么呢?

首先,我希望你能多仰望星空、倘徉大海、驰骋草原、徒步沙漠,这种大而纯粹的风景有助于你思考大而纯粹的事物,有助于你形成大的梦想,能否实现且不说,至少能给你的人生指个方向,有方向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可能精彩

其次,父母能教给你的真理有限,甚至对错也未可知,书本亦然,更多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尊重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吧,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立足于社会的独特获益逻辑,都值得你去学习。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探究其背后的决策依据,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获益逻辑去为自己谋求最大化的利益。内向的人善用内向的获益逻辑,外向的人善用外向的获益逻辑,谨慎的人善用谨慎的获益逻辑,勇敢的人善用勇敢的获益逻辑……,人间万众,各不相同

人,生而残缺,依天性发展,则偏居一隅,难成大器。希望你能以众人为师,从不同的人那里采集不同的获益逻辑。不同的获益逻辑中,当下获益未来也获益的属上等;当下有害未来获益的属中等;当下获益未来有害的属下等。上等获益逻辑你未必能找到,下等获益逻辑你未必不可用,备在常日,用在一刻,时至则行,得机则动,不必待万全之策,不必求万无一失

最后,解释一下我们以“竹”为你命名的初心。竹体之为有,竹心之为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希望你能以竹体之固,成就竹心之用:虚怀若谷,百川纳入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