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公元262年的一个夏天。
日薄西山,残阳如血。
洛阳东市刑场在落日余辉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红纱,妖艳而凄美。
断头台上跪了一人,身穿白色囚衣。他的身后立着两个彪形大汉,其中一个手持一把鬼头大刀。
他的面前摆一古琴。琴身形制精美,黑中透红。宫、商、角、徵、羽、文、武七弦阵列。一看就是一把名贵之物。
台下黑压压围了好几千人,其中有三千太学生,也就是当时的大学生。全都直身跪地,紧紧地注视着台上的那个白衣囚徒。
但见台上那人,缓缓抬起双臂,以指轻抚琴弦。
随之,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由低沉忧郁到豪迈激昂,如哀婉低叹,若冲天怒吼,声声旋律铺天盖地散开来,钻进了每个人的耳朵,直插心底。
台下的人静静地听着,动容失色,泪洒襟衫。
曲终,囚衣人缓缓地回头看了一眼被霞光染红了的西天,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引颈向刀,别了这个让他看不懂的世界。
1
这个被杀的人,叫嵇康。
魏晋时有个名声远扬的小团体:竹林七贤。他是其中之首。
死的那年,他年仅四十。
《晋书“嵇康传”》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曰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他临刑前弹奏的那个曲子就是传说中的《广陵散》。
《广陵散》到底是个什么曲子?为啥三千大学生跪求想学而他宁肯将它带到另一个世界也不答应呢?
那我们就唠唠这事儿。
2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东汉时流传的一首著名古琴曲。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它的来源有四个版本。
其一源于东汉蔡邕的《琴操》: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为超过了工期就被韩王杀害了。当时聂政还未出生。当他长大成人后,母亲告诉了父亲的遭遇。聂政发誓为父报仇,刺死韩王。首次行刺不成,聂政逃到泰山,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
因怕被人认出,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易容变声并敲掉了自己的满嘴牙齿,然后回到韩国。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因为弑君之罪要株连九族。为了不连累家人亲友,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后自刎而死。
《广陵散》全曲共有45个乐段,各曲段分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王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不少出入,但《广陵散》一曲并未因此而减色。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古代琴曲中最富有斗争性的一首。
另外三个来源有些神话色彩:一是《晋书》所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
一是来自东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至女巫之墓,墓与屋相连,人与鬼同居,乃叹曰:“阴阳两界,实一墙之隔耳”。遂夜宿仙台,见月光泻泻,清风徐徐,碧波荡荡,仙岛渺渺,天台巍巍,星汉迢迢。赞曰:大美不言,真人间仙境也!忽闻谷中琴声幽幽,玄乐绵绵。寻声觅去,至一茅舍。屏息静听,恐乱仙音也。曲终,一清丽女子开门曰:“先生光临寒舍,不胜荣幸。请入内稍坐”。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备茶对坐,方知是谷中女巫。虽人鬼殊途,竟一见如故,彻夜长谈。或论天地自然生死轮回之法,或证诗词音律琴棋书画之妙。谈至兴浓,康曰“敢问神女所弹何曲?”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弹耳,无名之曲”。康请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馆遇神》是也。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三是《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中说:"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曾任曹魏的中散大夫)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曰:“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所以,嵇康临死也没有答应那三千太学生的请求。
3
嵇康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4
现存琴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是异名同曲。
《广陵散》全曲音乐风格既统一,又有变化,从而更生无穷魅力。北宋《琴书"止息序》对《广陵散》的描写可谓神来之笔:“其怨恨凄恻(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泠。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千年后重听此曲,能不念聂政,能不想嵇康?
广陵成绝响,弹破九重天。“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可叹一曲“广陵”成绝韵!但那余韵,却悠悠然穿透了厚重的历史,一直在人们的耳畔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