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独居会是一段非常珍贵的成长经历。
这是一个和自己相处,妥协,进而接受并喜欢自己的好机会。
独居一段时间之后,我很讨厌自律这个词了。因为这个词的潜在意思就是,我本身是个不好的人,所以我需要约束和规律。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年轻人更需要的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愉悦的自我认可。
如何做一个别人眼里的完美的人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话。
成年人的很多幼稚,偏执,懦弱,愤怒等等弱点,都能在自己的内心里找到相应阴影投射。而这种阴影的存在,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和接纳。
嗯,这是在说曾经的我自己呢~
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我都不怎么叠被子。
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受了十几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被子都叠不好,能干好什么事情”的训导,不能接受自己是个没一点能力的人。
后来忙起来就不叠了,发现,叠不叠被子跟我的个人能力一点关系都没有(虽然以前也知道,但是没这么心安理得~)。不叠被子我早上还能省点时间干别的事情。
独居一段时间后,我从来不熬夜。
因为我发现我就是嗜睡体质,睡不够7小时就不能好好干活,于是每天困了就上床睡觉,天大的事情没做完也等睡了再说。成功人士也好,学霸也罢,他们觉得睡觉是浪费生命,那就随他们奋战到深夜去吧,我要睡觉。
也是自己独居,肆无忌惮地熬过夜,发现熬夜会让我身体变遭,情绪变差,效率变低之后,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生物钟状况了。
现在,类似的哈佛凌晨四点的图书馆这样的鸡汤我看都不会看一眼。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努力不是要学别人一样熬夜熬出来的。
我放弃所有形式主义的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类似的,别人通过健身得到的好身材,我饭后散散步也能保持不错的体形。别人不吃油腻辣椒,我无辣不欢照样生活愉悦。
我喜欢我的无辣不欢,我喜欢我的不叠被子,我喜欢我的早睡不熬夜。
但是,其实要做到真的喜欢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独居人最害怕的是孤独,一孤独了就容易沮丧,容易放纵。
那就放纵自己好了,放假的时候窝在家里三天不出门,刷电视剧,吃零食。这样的时间里不要管自己飘到哪里去了。
过后再收回来,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真好。
但是,不独居,可能这样放纵的机会都没有,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张力和极限在哪里。于是一点点的松懈就让你惴惴不安。
所以,独居时盲目地拿别人的标准来自律一点用都没有,表面上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形式上还追求大家一致的步伐。把用偶尔的孤独和失落换来的自由拱手让给别人来掌控,你说是不是傻?
多好的探索自我的机会啊。
比如,有一整天的时间看书,几本书放在手边,一路翻下来,哪本书能一口气读下去,你就知道了自己的阅读口味。
再要学习新的知识,那就去找合适自己口味的书籍。擅长抽象概念思维就去看理论型书籍,喜欢阅读数据图表,那就从案列分析类的资料入手。
何必要学大家一样,勉强自己看标准教材?或者盲目追求网上收藏的高票人气书单?看不下来,还怀疑自己,徒惹不快。
不知道读什么书?这里有从剑桥,哈佛的官方推荐专业读书目录
要说让独居生活更愉快有效率的办法,我分享一个方法,那就是写日记。
每天的开心与不开心,收获与经验,不足与成长方向,都用简短的语言记录下来。和自己对话,慢慢成长,多好。
而忙碌的时候,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一条条写下来,这样脑子里就不慌了,一天之后,给做好的事情打个勾,这个勾就是个自己的奖励。
让那种鸡汤式的自律统一标准见鬼去吧,做一个自我认知清醒的人。
不把认可寄托于外物,不让自己的面目模糊在了这滔滔人群中。
在内心安然地喜欢着自己,多好。
内心强大,大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