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书,细细阅读,“书是粮食不是药”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必须常态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阅读如吃饭,一日不读神恍惚,如此,精神岂有萎靡之时!所以,阅读需要的是细水长流,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成为习惯,方能受益终身。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不能激进化。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面对孩子,我们不会因为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就会看到他胖了或长高了。同样,短时间里,少量或大量的阅读也不会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可我,面对孩子们的阅读,总是急切地想让他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的美好、力量。读着喜喜的话,豁然明白,自始至终我都把书当成了药,想通过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需要全面化。挑食的孩子容易营养不良,阅读片面的孩子,精神世界易偏激。我们都知道人吃五谷杂粮身体壮,更要知晓心润文史哲理神清爽!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还要及时消化。我们知识的储备库——大脑,在时时输入储备的同时,更需要定时的输出消化。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消化,而沟通这一桥梁的最好途径就是“说”。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口头作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的功利心——让孩子们读好书,写好文。而作为一名再次步入一年级教学的我,“口头作文”和“写信代感”让我如获至宝,就如这干旱季节里的一场及时雨。
叶圣陶、朱永新等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说,比写还重要。”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叶圣陶一代大教育家,对自己孩子从不教作文,只是让他们把每天的所读所感说给他听;薛瑞萍老师也是每天让孩子们读儿歌故事,让孩子们讲给其他同学听,再鼓励他们写出己的所感。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孩子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转述、谈见闻感受等一系列的说的练习后才进行了书面创作。这不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解决了孩子们“胸中无话下笔难”的难题!
《喜阅读出好孩子》,一本不厚的书籍,却如大海般广博而深沉,宝藏无数,一遍浅浅的阅读怎能捡拾完闪闪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