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不长
1
上一篇《带着孩子去旅行,你一定也遇到过这些尴尬事》评论不少,分为“同情派”和“主打派”两大阵营:“同情派”表示感同身受,“主打派”则认为不能姑息孩子的行为,胖揍一顿才是正道。
体罚,是惩罚孩子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最有效的,也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你脸面尽失怒火攻心时,最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下手也会没有轻重。旁观者认为该打所以你就扬起了巴掌,这种体罚只能换来片刻的安宁,却是最没有说服力的,而且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内心创伤。
著名作家麦家,曾回忆儿时的一次挨揍经历:他因为闯祸,给别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围观的人群中,父亲狠狠地打他,直至他口鼻出血。
这使他对父亲永失亲近之心,十几岁便离家求学当兵,与父亲极少交谈,也很少回家,直至几十年后,父亲去世之前的几个月,父子俩才有了短暂、融洽的相处时光。
在父亲去世后,他才写出这段往事,才终于谅解了父亲,也体谅了父亲当时的身不由己。但是,伤痛只是减轻,却不会消失,那是一生也愈合不了的伤疤。
2
我不是为自己不打孩子辩解,而是做了几年母亲后,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为了面子而责难和体罚孩子,是只赔不赚的买卖。
可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的,刚当妈妈那两年,但凡孩子犯了错、冒犯了别人,我脸上就挂不住了,就想赶紧证明一下:我是个称职的妈妈。
这个称职是用声色俱厉的指责和“降儿十八掌”来实现的。
曾经有很多次,面对儿子给别人造成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困扰和不便,我因为恼羞成怒,把巴掌高高地扬起,又重重地落在他的小屁股上。一下,又一下……
此时的他,又惊恐又委屈地看着我,眼睛里慢慢泛起泪花,溢满眼眶后,终于决堤,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却依然向我张开双臂,带着哭腔喊:“妈妈……”
我看着他,没忘记继续训斥:“知道自己做错了吗?还敢不敢了?”
他依然信赖地张着双臂:“妈妈,抱抱……”
我抱起他,他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放声大哭。
我这个蠢货,刚才做了些什么?
3
其实,育儿书我是看过十几本的,挑选的都是获奖的、有口碑的那种,看的时候拿支笔,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划线以示关注。
育儿公众号我也订阅了几个,认为有用的文章还会收藏,当然,收藏之后不看第二遍的可能性更大。
我啰嗦这么多,是想说明自己做妈妈是有相关知识储备的。
可是,育儿是门实践课,一到关键时刻,尤其是周围弥漫着“这个熊孩子,家长怎么不揍他”的暗物质气息时,全部积累瞬间清零,我成了只会大喊大叫和扬起巴掌的纸老虎。
以上这种蠢事,我曾经做过很多次,现在也还会做,只是次数明显减少。
因为,我发现一个事实:儿子越打越不怕,越来越不怕打。这使我有点恐慌,所以力求突破,慢慢的,有一些所得。
首先,从接受孩子犯错开始,孩子不可能对我们言听计从,他处于人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犯错闯祸在所难免,人无完人,孩子当然也算在这条逻辑之内。
其次,基于这个现实,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应该公平地对待。公平体现在哪里呢?打个比方,如果错误是可以计量的,那么孩子犯的是二两的错,就应该给他二两的惩罚,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或是因为有人围观,就加重惩罚的力度,这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且,这二两的惩罚标准应该持续下去,不能因为他昨天犯这个错误时,你恰好中了5块钱彩票,哈哈一笑放过了;今天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你就因为心情不爽实施了加倍惩罚。孩子一定是满腔疑惑的:为什么同样的错,昨天没事今天却遭了殃。
最后,为人父母,我们还需要一些小聪明:
一位朋友给我留言:如果孩子在旅行中太闹,可以在乘车前先让他折腾累了,这是个可行的方法。
举一反三,类似的技巧还可以有:根据出行的时间让孩子早起,或不睡午觉,这样他坐一会儿车就可能困乏地睡着了;另外,在旅途中,可以主动带他结识同龄的小伙伴,孩子们一起玩耍,要比与大人相处有趣多了。
总之,教育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考量的是父母的用心和智慧。
4
在《蜡笔小新》中,有一个桥段,写的是小新在玩火,爸爸企图制止他,他却不听。
爸爸说:“小新,玩火会把房子烧掉,消防车会来的。”
小新开心地说:“我要看消防车,我要看消防车。”
爸爸换了种说法:“还会把你所有的玩具都烧掉。”
小新着急了:“不行,不行。”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应该受惩罚却不怕打的孩子时,想一想什么是他最在意最喜欢的东西。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家是会伤人的地方,爱是会伤人的武器。
下一次,当我们有要体罚孩子的冲动时,应该反问自己:他闯的祸,只能通过挨揍来解决吗?你是为了惩罚他还是为了发泄怒气而揍他。
别让我们的爱以教育之名,将伤害大行其道,伤人于无形。
与所有熊孩子的父母共勉。
文:写不长
图:据CC0协议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