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二哥送给我一本手抄的《增广贤文》。虽然我早就有印刷本的,但我还是郑重地收下来。二哥说他的工作效率高,每日忙完之后的乐趣就是抄书练字。这个《增广贤文》他至少也抄了三遍,外面还用卡纸精心做了封面。他把抄的本子装在精致的盒子里,送给我一本,送给侄子一本,送的时候说楼上还有。我看着二哥的手抄本,想起了我的爷爷和父亲。
听长辈们说爷爷七岁就成了孤儿,是嫁到外村的姑姑收养了他。他在姑姑家每天要帮忙干活,也只能维持吃饭的问题,没有上过学。没有上过学的爷爷,学过裁缝和木工,他说写字就像木工一样,然后硬是像他做木工一样把每一个字的部件都照抄齐了。他在十八九岁的年龄又回到自己家里,家里只有三间泥坯房,后来娶了奶奶。奶奶是私塾先生的女儿,天生聪慧,但是她也没得上过学。奶奶是家里的大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她得帮家里干活。弟弟在旁边读书,读来读去还没背得,倒是在旁边干活的姐姐听着都背出来了。
没有上过学的爷爷奶奶对知识有一种深切的渴望,他们对上学的渴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他们一共养了六个孩子,最大的就是我的伯父,按现在的说法是30后,最小的姑姑也是50年代末的。爷爷和奶奶一生奋斗,除了耕地种田,他们还在各个集市间奔跑生意,卖过米,卖过菜。爷爷奶奶辛苦地挣钱,目的就是要把六个孩子都送进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读到最高的程度。后来,大儿子读到了邮电学校毕业时可以留校当老师,但是他选择了入伍。二儿子读到高小,会做电工和木工,在电业公司做了几年就选择回家,他还是担心家里没有人照顾。四个女儿,大的当了教师,老二进了工厂文艺队,老三当了医生,最小时女儿也读到高中毕业。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送孩子读书,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
奶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一套计算的方法,她说她算的是老婆数。在我们小时候她常常给上学的我们出计算题,和我们比赛,我们常常都赢不了她。爷爷在世的时候,哥哥姐姐们已经上学,他对所有孙辈的教育依然是读书,不厌其烦地对哥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没有上过学,那时候已经老了,但是他每日做完裁缝回来就是抄书。他留下的手抄本至今仍在哥哥们的手里,内容多是地理先生必备的知识,字迹极其工整,就像木工手下制造的一把把小椅子。
爷爷在我六岁那天突然离世。我刚刚开始上小学的学前班,但还记得他手中的书籍的样子,是那种书页发黄的古体书,经历了风雨,经历了主人的无数次翻阅,书脊上的磨痕就是印记。爷爷还没来得及教我怎么读书,这件事情就由父亲来做。
父亲总是过得很穷,但是他竟然一直舍得给我订阅《中国少年报》或者《小学生报》,每天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去学习吧!”家里吃的没有肉菜,但是纸笔肯定不会缺。订回来的报纸要我认真读,然后讲给他听。他终日劳动,耕地犁田,还管理着生产队里的事情,每天还能抄好多书。父亲的书桌上,总是摆着笔墨和纸。他用毛笔小楷字一张一张地抄着,抄好了还要装订成本。印象最深的是他抄写的《朱子家训》,那是一大版红纸的《朱子家训》,端端正正地贴在堂屋的墙上,我一抬头便能看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父亲的手抄本,涉及地理、命理、相术、择日,还有古诗词。他是个爱读书的人,每天一有空就给我们说《水浒传》,至今他神采飞扬地给我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也许是受长辈的影响,也许是年代特征影响,我们这一辈人还是比较爱读书的。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多少钱买书,但是想尽办法也要找书来读。课本并不能满足我的阅读,每周一份的《中国少年报》也满足不了我,课外书又极其难得。谁要是手中有书,拿出来是极其荣耀的,村里有个大哥哥用一箱子的小人书勾引了我的读书欲望,真的可以用“垂涎三尺”这个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他把一根根线在墙上拉开,再把一本本小人书挂在上面,一串串的小人书极其丰富而且耀眼,想看书的人要交一点租金。想读书,就得有钱,有钱才能去买书,租书。
我记得每年都要找桑椹去卖,供销社每年都收购桑椹。虽然人小,找得也不多,但是总算有一点收入可以换点书看。哥哥放在家里的书也会被我搜来读,虽然那时候从他的书架上拿的《红楼梦》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我读得似懂非懂,我还是会一有空就拿来“啃”。读书是自己的事,书以外的世界都忘记了。有了书的心是柔软的,心情会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有时候会因为书而开怀大笑,有时候读着读着书就跟着书哭了。
读书的孩子,读着读着就长大了。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读过的书,回顾一下走过的路,书真的是人在成长路上最好的伙伴。当然读书最好是可以做读书笔记,读到好的句子都能抄下来,记下来,但是那些读过了又没有抄下来的是不是都白读了呢?三毛是这样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在生活和文字里。”看家里的人,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人,读过书的和没有读过书的,举止言谈确实总有一些差别。假如命运可以选择,我想我一定会选择做一个读书的人。不仅如此,我还希望自己的后代也是爱读书的人。
手捧哥哥抄写的《增广贤文》,我读着那些来自中国几千年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里面有许多精华的句子,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做人的道理。读着一句句贤文,仿佛在聆听古老的智者在谆谆教导,不要说你不想读鸡汤,待到你老的时候再来读增广贤文里的精华,真的会不由自主地佩服我们老祖先的智慧。
当我读到“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再读到“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我的心是会为之一震的,我终于明白,我的爷爷奶奶和我的父亲,为什么那么努力都要送孩子上学,为什么劳累了一天还不会忘记孩子读书的事。那种直击内心的震撼,必将化成奋发的力量。可是岁月催人老,在过去的时光里,有多少被虚度的光阴,想想那些沉迷的低头的孩子真的不能不心疼。只是心里还想着,但愿他们能像我们简村里的孩子一样,借着屏幕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最是一年春好处,正是读书好时光。就着刚刚收获的手抄本,啰啰嗦嗦地写了今日更文,就当对自己工作之余多阅读的激励吧!当然,让子孙后代都爱上读书是我一生最大的理想,一定会继续努力的。有书不读子孙愚,对于教育问题怎能不忧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