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走了,回顾他令人尊敬的一生之外,可能我们还可以沿着他的精神之海看看沿岸风景。
从《巨人;福宾计划》《银翼杀手》到《机器管家》《A.I.》再到《I Robot》《机械姬》,不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科幻小说都在反映我们身处人工智能发展时代的人们在目睹人工智能的发展后对于自身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怀疑与思考,其实与其说我们在思考机器人将是什么存在不如说我们在思考我们自身究竟在无垠宇宙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一人类苦思冥想千年的终极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威胁论”之所以如此流行,与一些科学界的巨头的预言不无关系,其中以霍金的“人工智能灭世预言”流传最为广泛,我不知道霍金究竟是因为何种原因去做出这种推测,以及他预言的科学根据都无从得知,但是我想凭借浅薄的学识以及从各界专家口中听到的结论来分析人工智能究竟是否会毁灭这个世界。
虽然本人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可惜学艺不精,所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以文科视角去思考,欢迎理工大佬以科学专业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放眼世界,全球AI已经势不可挡。自2016年3月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开始,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已悄然来临。2017年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会上被反复讨论的一个世界级热门话题。同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在我国取得重大进展,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中。而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各大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者也是屡屡提及人工智能。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 慢走入千万家。
然而正是因为近百余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之外,人们开始对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心生恐慌。近三十余年来,机器人伤人事件屡见不鲜,每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人们对于机器人乃至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恐慌与怀疑。流传最广泛的机器人伤人事件就是“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1989年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和机器人对弈,古德柯夫连胜3局,十分得意地宣称机器人的智力是斗不过人类的,悲剧突然发生了!恼羞成怒的机器人向金属棋盘释放了高强度电流,恰巧古德柯夫的手正怡然自得地放在棋盘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代国际象棋大师死于非命。无独有偶,我国也发生过机器人伤人事件,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一台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前提下打砸展台玻璃,导致部分展台破坏,同时有路人受伤。然而究竟谁应该为这些所谓的机器人伤人事件负责呢?这些所谓的“机器人杀手”真的如此热衷于伤人?
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何华灿教授认为,智能机器人伤害人类的根源不在机器本身,而在于设计和制造机器的人类本身。人类不正确的使用智能机器人会造成对人类本身的误伤。其中包括在设计机器人的智能程序的时候,由于人类的认识有限,开始就存在一些设计漏洞,最终导致了杀人事件的发生。就像去年高交会上的机器人失控事件实际上是由于该展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误将“前进键”当成“后退键”,导致用于辅助展示投影技术的一台机器人撞向展台玻璃,玻璃倒地摔碎并划伤一名现场观众。虽然真相已然水落石出,可是人们对于人工智能以及其周边产物却渐渐心生芥蒂。
正如前文所写,人们对于机器人乃至人工智能的恐慌,都来自于对于自身在宇宙中的定位以及我们对于机器人在宇宙这个维度的定位,究竟机器人会和人一样,有思维、有情感、能繁殖、会学习,还是说终究还是机器一般冷冰冰一块。我个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与地球上其它万物之区别不外乎头脑和心灵,即思维和情感。而思维情感在医学界、科学界仍是“黑暗地带”,人们对其的理解与研究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说,我们还未对于我们的思维与情感有深入理解,又怎么会赋予机器人思维与情感呢?如果当真有一天我们创造出拥有自身思维与情感的机器人,那么他还能被称之为机器人吗,当机器完全具有人类特质那么机器不再仅仅是机器,他就是人!当然,真的如此发展下去,必会产生一系列人类伦理学问题,所以,就像克隆技术一样,就算是有朝一日科技发展到那一步,恐怕大多数明智之人必会在禁止该项技术的协议上签字。
其实,每每谈及人工智能威胁论,我们总会去推演发展的终点,不知是否是因为众多科幻作品的影响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总会最终让人工智能一步步成为人,不论是外表上,还是思维上,抑或是情感上。古时候,我们写作神话,神造人,人似神;现在,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或者说是机器人,也是希望他们像人一样;我们在崇拜神,我们也在渴望成为神,像神话中神创造我们一样去创造我们的子民,但又恰恰我们不知道自己有究竟是什么存在。我们不是在恐惧与怀疑科技;我们是在恐惧和怀疑人性,不管这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人造的;我们是在恐惧和怀疑自己,我们始终看不清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在心理学领域,“恐怖谷理论”或许可以更加科学的去解释我们的恐惧来源。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1969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可是,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对于其产生原因有很多种,在此不再赘述。也就是说,或许我们在听到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时,我们就过于将其人格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产生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的恐慌。
可是,人工智能就百利无一害了吗?我个人看来,以长远眼光来看,科技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失业!个人很推崇一句话: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都将人类从众多繁杂枯燥的非人性化工作中解放出来。所以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会去完成那些非人性化工作,一些体力劳动者或许会面临下岗失业,比起坐在影院看完科幻电影后去畅想机器人如何灭绝人类来说,或许去思考思考如何解决无产阶级的失业问题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