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想要当好一个母亲,你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基本素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耐心、不对孩子发火、要懂心理学、教育学、要会陪孩子玩、要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会赚钱,经济独立,最好是长得也美。总之你最好要有三头六臂,十项全能。如果不是,你就等着为孩子的各种行为背锅吧!
孩子没礼貌?嗨,爸妈没教好呗!
孩子胆小不自信?肯定是因为爸爸妈妈太严厉,平时鼓励得太少了!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这一定是因为经常在家挨打的缘故!
总之,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孩子的成功、失败甚至整个命运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想来像我们这样如此平凡,如此卑微的小人物居然能够拥有掌控他人命运的能力,如果不为此作点什么,如果不为此矜矜业业,全力以赴,那简直就是变相谋杀啊!或许正是如此,或许正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如此高度,所以当代的父母才活得如此胆战心惊,如此焦虑不安哪。我们的手里握着的可是孩子的未来啊,能不焦虑吗?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作者朱迪思.哈里斯却提出了一个有悖于时下大当其道的教养理论的观点。作者认为父母对于孩子性格,命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大,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对于子女生命的影响和妻子对于配偶的关系对于他生命的影响并无不同。
我们对配偶的态度和方式影响到的是他当下的感受以及他和我们的亲密关系,但这并不能决定配偶的性格和能力甚至未来。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我们对他的态度、鼓励、尊重、信任和爱影响到的是孩子当下是否幸福,以及他和我们之间的亲密感。但这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和人生。
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孩子当下的感受是否幸福和快乐以及是否和我们有亲密的关系,但有着幸福童年时光的孩子和他未来的人生如何并不相关。
观点二、作者认为和父母的影响相比,孩子所处的社区和群体对他的影响更大。难怪说想要教好一个孩子,需要靠整个村庄的力量呢!
作者认为一个孩子在他所认同的群体当中学习和收获的知识,所沾染的习气会远远大过家庭对他的影响。在一个父母是罪犯的家庭当中长大的孩子成为罪犯的可能性仅为15%,但是在一个罪犯的群体当中长大的孩子成为罪犯的可能性高达70% 。同时,孩子在群体当中获得认同感而产生的自信我远远多于他从父母的认同当中所获得的自信。
作者还举出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即使是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只要对他物质上的支持不会因此而减少,对于这个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认同,切很有感触。在我上初二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是一个十分专制,强势,脾气暴躁的女人,我跟母亲的关系曾一度势如水火,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健康快乐的长大。现在回想起来,生命中幸福的时光就是父母刚刚离异那段的青葱岁月。长大之后的很多年才明白,那是因为虽然和父母的关系不好,虽然他们也并不懂得尊重我,虽然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什么质量的陪伴,但他们从来没有让我在物质上受过任何苦,与此同时我身边还有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相互陪伴和支持。写到这路,忍不住要感谢那些曾经陪伴我的朋友们。当然也要感谢父母,虽然你们离婚,但都从不曾放弃你们责任,也从曾放弃过我。
说了这么多,其实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让我们这些焦虑内心充满焦虑和压力的父母,解下头上的紧箍咒,放轻松,放平和,因为我们其实远远没有自己想象当中的那么重要,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胆战心惊,弹精竭虑。做父母这件事情本身就应该像是性一样,应该是自然而有美好的,如果一部感到痛苦,如果你觉得这是一种负担,那么你或许不该选择去做父母。
其实,教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还是孩子所处的周围环境,或者是孩子遗传基因,我相信他们都是共同对孩子产生作用,至于哪个更重要吗?我觉得那些我们自己所能改变的那个部分更重要,毕竟我们只能打好手中已有的那副牌。基因嘛,老天给的,能不能改不好说,不过据某些脑科学研究表明似乎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所改变的。教养方式,当然也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而得到改善,但是如果改变自己的坏脾气比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经济状况还难的话,为什么不试试改善经济状况,让孩子所出的环境,所接触到的群体,不会因为你努力学习而嘲笑你装逼。
总之,《教养的迷思》一书,作者想要帮助父母从深深的内疚感和罪孽深当中解脱出来,以轻松的心态去享受做父母的过程,同时也告诉我们同伴、群体和孩子所出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不要不负责任的把它们全都推到父母的身上,至少我们自己和生命中所经历过得许多人和事都扮演了它的角色,只是你和他们的关系已然结束,而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却是永远的。
我们到底能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嗯,我想可能是给孩子生命中留下一下美好的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