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心如何安放?

昨天周六,我的身心都有些疲惫。于是,刷刷新闻,看看短视频,也在小区周围到处转悠。

有一个新闻特别火,是某省某医院的一个bu  ya视频。我一看当事人年龄,居然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跟我的年龄相仿。且他们都有高学历,都是单位的中坚力量,要么是博导,专家,要么是学科带头人,硕导。

在我看新闻之余,一个年龄相仿的朋友打来电话,他正在“小区对面的一块荒地里开荒种菜”。我笑他这日子过得太好,在城里的繁华生活下,又能悄然当一回乡村野夫。

“bu  ya新闻”与“开荒种地”,看似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我却找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

因为当事人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要么功成名就,要么已经躺平。他们拥有让人羡慕的物质生活、社会地位,但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hun  wai  qing”是精神生活贫乏到极端的一种选择。

选择躺平也无可非议。回归农耕,三五成群结队锻炼,三五成群聊聊八卦,做家务带娃……“可以躺平,但不能摆烂”,这是恩师在他的公众号里对我们的忠告。

人活在世,到了四五十岁“心里已没有了力量”也可以理解。竞争太难,奋斗不易,灯枯油尽,或为老年生活保存实力,加上生活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中年人选择躺平是一种常态。

有一个问题浮上水面。为何有些中年人一生都保持着奋斗和创造的激情,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的头脑里没有“躺平二字”。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精神生活。

阅读,读经典好书,这时,才显示它的力量。

反思、复盘和写作,这时,才显示它的力量。

研究儿童,如何更好的帮助它们,这时,才显示它的价值。

昨天,虽然我身心极其疲惫,这是这个学期我觉得最疲惫的一天。

在放松心灵、头脑和五官之余,我依然保持着阅读、反思和写作,保持着将儿童研究放在心里,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阅读、写作和思考。

我读得很少,只有一篇小文章。我写得也很少,只有几百字。我决定转向以“立情”的方式做教育……

但我坚持着。

偶尔,我可能也会刷短视频,锻炼身体,聊八卦,甚至看打麻将打牌……

我并不拒绝偶尔躺平,但我内心深处,也表现在行动上的是,我选择了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与阅读、写作、研究儿童度日,我知道,我一旦作出了选择,一直到老,我都会这样去活。

这是一种相对寂寞的生活,因为我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我也会遇见真正的精神丰盈者,真正的志同道合者,真正的幸福与充实。

今天清晨醒来,昨天身心上的疲惫一扫而光,身心休息和放松有了效果。

中年的你,将心安放在哪里呢?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你的心安之处,不仅仅决定着个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你的家人、孩子和学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