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翻译】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解读】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
由于礼在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以保证政局和社会稳定。如果有做臣子的胆敢使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
在国家政治上,如果没有礼制约束,就会发生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等种种现象,严重阻碍政治秩序正常运行,使政府和社会陷入混乱。而且,上级的越礼行为,很容易被下级模仿,这会使秩序更加混乱,乃至崩溃。
孔子的这种思想,放到现在同样也很实用。作为古代特有的制度,礼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礼制的精神仍有价值。现在,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企业,都有着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职各人的权责,这便是现代的“礼制”。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组织和企业才能有效运作并产生效率,否则必败无疑。比如,作为员工或是中下级管理者,就应当服从上级的安排,不能越级行事,否则整个公司或者单位就要乱套了。而且,这种行为很容易被上级误解,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政还是做公司职员,只有谨守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受到领导的青睐,保证社会或工作的稳定。
现代人气愤难当时,常常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过孔子当时说这句话却并不是这个意思。
孔子是在感慨人心难测。确实如此,有句话叫“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犹如海底针,很难揣测。
有人曾经以为鹤顶红、砒霜是世界上最毒的东西,其实不是,世界上最歹毒的是人心。一个念头能使人上天堂,一个想法也能让人下地狱。最毒是人心,最善也是人心,最难把握的还是人心。有时候,你最亲近的人的心你也未必能了解。历史上,父子兄弟之间有很多反目成仇的,为了权势与地位,抑或是金钱,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及亲情与道义。从本质上来说金钱与权力并不是坏东西,而是有人因为它们上演一幕幕丑剧的时候,人们才觉得它们太坏了。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老天爷的脾气是最难摸得清的,因为它高兴时就让太阳出来照照面,一旦它生气了就阴沉着脸,勃然大怒时就闪电雷鸣再加暴风骤雨。
可是它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还是逊色很多,人心可以瞬息万变,深不可测。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把人心给琢磨透了,也不要认为你真的走进了某个人的心里,因为要一个人去懂得另一个人的真心其实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