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成长故事中,有些角色必不能少,比如今天的刘先生,一个故事中反转比较大的角色,亦重亦轻,不可或缺。
刘先生今年大约43岁左右,认识20年,重要亲戚。帮过我,一直感恩,母亲却对其颇有微词。
刘先生初中学历,当年外出打工几年,手头攒了些许资金,回到家在镇上开了一家馒头店,生意红火。
许多人给刘先生介绍对象,他统统看不上,后来一个女孩他倒是相中了,女孩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父亲早年去世,刘先生不介意,坚定的娶了那女孩。
女孩很顾家,一开始经常把做生意赚的钱,补贴家用。开始刘先生没说什么,慢慢的,生出诸多不满,偶尔发生口角。
刘先生的媳妇家也是农村,没有男劳力,自然庄稼活需要帮助。犁地、割麦、打麦、家里的重活~
媳妇小丽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弟弟出去打工没赚啥钱,还惹了点事。妹妹读初三,成绩颇好,但经常交不上学费。
小丽明里暗里帮娘家不少。刘先生不太高兴,自己赚钱不易,对媳妇娘家帮钱出力,和媳妇吵,见了岳母自然脸色也不会太好看。
岳母不识字,看事情比较表面化,女婿的坏脸色一一记在心里。之后再无数次告诉儿子和读书的女儿。
小丽妹妹读书争气,中考那年以很高的成绩考入当地师范院校(没考高中,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太艰难),依然有面对学费的压力,4500元第一年的学费。
在小姨妈的巧舌如簧下,说女孩养大嫁人管不上娘家云云,母亲妥协,让妹妹辍学南下广州打工。
妹妹走了,小丽的心空了,妹妹读书成绩那么好~半夜里她辗转反侧和丈夫商量,不能这么放弃妹妹的学业,帮她这一次,成绩这么好,人这么争气,如果成了,已经家里也有个富亲戚。
苦口婆心,小丽终于说动了刘先生,坐车到广州接妹妹回家读书,学费刘先生找了自己在当地当个小官职的舅舅借来的。
手在发抖,如果当年她们没有做这个决定,如果刘先生当年没有到广州去接回这个妹妹,妹妹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有时候一个决定,一个行动,可能挽救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小丽和刘先生当时的决定和做法就是,拯救了她妹妹的一生。
如果说母亲给了她肉身的生命和初中之前的精神生命,那么小丽夫妻俩则扭转了她16岁以后的整个人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