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220111907
内容简介 :
叔本华从来不会让自己局限在对深奥难懂的哲学问题的思考上,除了生命、存在这样亘古长存的难题,他还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人的意欲,投向了人的生活。叔本华的智慧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大众感兴趣的和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书一方面收录和整理了叔本华关于人的意欲、思想等许多方面的文章著述和随笔,展现了他对人的思维问题的积极思考,同时也收录了叔本华关于心理、天才、自杀、文学等等细碎问题的讨论文章,更加多元地向读者展现叔本华的思想和智慧之所在。
作者简介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1788年生于格但斯克一个富商家庭。1809年进入格丁根大学攻读医学,但兴趣却在哲学上。1813年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18年,年仅30岁的叔本华完成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此书第三版引起轰动,掀起西方世界对“生命哲学”探讨的新思潮。叔本华以生动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自我对人生理念和生命奥秘的真知灼见向世人娓娓道来,对尼采、博尔赫斯、莫泊桑等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刘崎,毕业于台湾大学,后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先后执教台湾诸多高校,并从事译述工作。主要译著有《悲剧的诞生》《上帝之死》《认识力——叔本华选集》等。
陈晓南,毕业于台中师范学院,专事译述。主要译著有《观念力——叔本华论文集》《爱与生的苦恼》《海涅抒情诗选》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这本书讲生命、意志这类哲学命题的部分较少,都是在讲一下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思考,自杀啦,天才啦,自我思考啦,文学与读书啦,吐槽噪音啦,读一读很有收获。
# 我读了论说集,这篇算作其摘录,除了翻译与我所做笔记无二,翻译还挺通俗,读完可对本华叔的思想有大致了解
# 叔本华的作品一贯地睿智犀利,有些话说出来有种一针见血的尖锐感。虽然不太认同他的某些看法,比如他对女性的偏见,但不得不说他的其他观点还是很值得一读
# 读过《人生的智慧》,看他讲幸福讲财富讲荣誉。再读这本书,看他讲更细微的生活哲学。
贰:
叔本华是一个贪婪的“饕餮”,他吸收了前人的一切丰硕成果为己所用,化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是一个创新者,又是一个开拓者,他昭示着欧洲哲学的新方向。
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人生描绘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钱不值,着实让人感到惊奇。那么,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
叁:
平时很喜欢看些这方面的书,或许是对于人性哲学的好奇。哲学无所谓对与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在某种情境下,或在某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它可能就是正确的! 反之,则可谓之荒谬~~~
对于我,以下两个观点甚为推崇:
1.人的一生就大部分是痛苦和厌烦,幸福只是短暂的,而且幸福的程度与之前痛苦的程度成正比,幸福一般是在长长的痛苦之后。
这个观点或许看上去比较消极,但并非如此,我向来不是一个极端主义者,并不意味着因此人就要堕入没有些许欲望的境地,这样的人生,其实更会是痛苦与厌烦。
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个哲学思想更能让我们变得宁静,心境平和。着实,很多情况下,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实现第一个100万的过程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但实现后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幸福,当我们习惯以后,便开始厌烦,便开始不满足现状,便开始给自己设立1000万的目标,又再次将自己推入痛苦之中,获得1000万后,便又获得短暂的幸福,然后又开始厌烦,痛苦,短暂的幸福,厌烦,痛苦……
进入人生轮回的死循环。
关键让人生坠入痛苦厌烦的不是第一个100万(欲望),而是后面无止境的欲望。
很现实的问题是,人没有欲望则无法生存,尤其是这个物欲横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且这不仅仅是个生存的问题,还有尊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显示,人活着有自尊的需求,你连生存都有问题,还哪来的尊严?除非我们是一个毫无尊严需求的傻子!
所以,没有欲望,我们也将更加痛苦,除非我们真的六根清静啦,但能做到六根清静的人实在太少太少,那只是少数人的人生哲学。
便同样,欲望太大,欲望无止境,同样也会使我们更加痛苦、厌烦,前面的阐述已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所以要幸福,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不是虚伪的,而是依附现实的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把欲望调至解决满足基本生活、精神满足基本自尊需求的心态,不要太过分追求“第一”,追求“第五”(假如全班40人),当然你会反问,第五只有一个位置啊,是的,所以我们的毛爷爷提倡的反对贫富分化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然他老人家在实际操作中太过了),这样才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老百姓才会有更好的幸福感,减少人生的痛苦与厌烦,这些人生不必要的烦恼。
尽管标题的这个观点没有完全赞同,但却给了我们很清晰的人生幸福学的思路,帮我们更容易找到人生幸福的源头。
2.一个人若要运用他的理性,目的是在于成为一个比野兽更具野性的人。这就是一个理解力和理性能力都很差的人,却凭借高度的道德意识而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
这个观点带给我们很好的哲学思路,相信很多人看过《士兵突击》这部风菲全国的军事题材的连续剧,剧中的士兵许三多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智商、情商都不高,甚至很低,他并不是一个理性的人,在很多的场合他太不理性,如军演时带鸡蛋导致目标暴露,抓了他的上司两次俘虏等等,但他最终却获得尊重,最终获得比别人更好的前途,为什么?因为他仅靠仅存的“道德”战胜了那些所谓能力很强但道德缺失的人,如他的同村朋友成才,成才很理性,很会处理各种关系,很有野心,但由于道德的问题使他多次面对“摒弃”,直至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道德问题,才慢慢使他的命运发生改变,那艘改变他命运的小船我记忆尤新,因为那是一艘因为他的道德观发生改变而通向美好前途的小船。
但同样,这个哲学观点我们同样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一是并不是对待所有的事情我们都不理性,二是理性的程度。
对待人生/生活/朋友等等,我们需要更多的建立在完美道德观基础上的感性,少一些所谓的理性,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刻意!
对待工作,我们则需要更多的理性,少一分感性。同时用我们建立在完美道德基础上的感性,去很理性的做好每一件工作。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