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该站在哪里,而不是率性而为

《资治通鉴》 第九卷 汉纪一

【原文】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

第二天,刘邦带领一百多骑随从人员到鸿门来见项羽,道歉说:“我与将军您合力攻秦,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战斗,没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破秦,得以在这里与您重又相见。如今有小人之言搬弄是非,使您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项羽道:“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散布的流言,不然的话,我何至于如此啊!”项羽于是就留刘邦与他一起喝酒。范增频频向项羽递眼色,并三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却只是默然不语,毫无反应。

范增便起身出去招呼项庄,对他说:“项王为人心慈手软,还是你进去上前给刘邦敬酒,敬完酒,你就请求表演舞剑,然后乘势在坐席上袭击刘邦,杀了他。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阶下囚了!”项庄即入内为刘邦祝酒,敬完酒后,项庄道:“军营中没有什么可用来取乐的,就请让我来为你们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哇。”项庄于是拔剑起舞。项伯见状也起身拔剑起舞,并时时用身子遮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行刺。

【材料解析】

刘邦带领一帮人来鸿门赴宴,见到项羽后,一顿输出,搞得项羽非常不好意思。这个时候,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结果项羽没有反应,于是便擅作主张派项庄以舞剑的名义刺杀他。幸好有项伯看出对方的意图,自己也加入舞剑行列,用自己的身体来护着刘邦,避免刘邦被项庄伤害。

在刘邦没有来鸿门赴宴之前,范增就已经跟项羽沟通好,说刘邦原先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可见,刘邦的志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低级趣味的欲望,而是在追求更高级的权力。这种人留着对楚军有极大的威胁。

项羽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便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结果当天夜里,项伯就跑到汉军阵营通风报信。刘邦知道项羽准备对付自己后,便想尽一切办法拉拢项伯,项伯架不住刘邦的软磨硬泡,最后答应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说情,同时让他第二天亲自来鸿门给项羽道歉。

项羽这个人做事非常任性,脾气来了,一定要杀掉刘邦,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等情绪缓和点后,又可以轻易否定自己以前所做的决定。项伯被刘邦搞定后,连夜赶回楚军军营,接着给项羽洗脑,项羽就这样放弃第二天攻打刘邦的想法。

范增这个人虽然有才华、有眼光,但是他总喜欢琢磨别人的毛病,唯独没有对自家领导的弱点和性格深入研究,导致很多意见无法落实。

他这种人属于智商高,情商低。他给领导提意见时,从来不给项羽情绪价值,也不关心项羽的接受程度,而是直接把事情甩给对方做;如果领导没有按照他的想法来,范增也不思考背后的原因,而是继续按照原计划来,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结果是他与项羽的关系搞得越来越僵,到最后反而被陈平一个离间计彻底送出局;他跟自己同事的关系,也搞得不咋样。按理说,处理刘邦属于楚军战略方针,所有人不说都支持,但最起码不能搞破坏。可项伯完全忽略范增给楚军设计的方案,连夜给项羽洗脑,导致范增想弄死刘邦都没人支持。而且项伯搞定项羽后,范增还蒙在鼓里,完全不知道领导已经改变主意了。

如果范增跟同事关系好,在领导左右徘徊的时候,有人帮他说话,那么刘邦在范增这种高手的作用下,必死无疑,或者今天鸿门宴不死,也会在其他地方被弄死。

表面上来看,刘邦在鸿门宴脱险是刘邦给项伯洗脑的结果,实际上是范增跟项伯等人不对付,他们尿不到一块去。你范增说什么,我项伯就反对什么,让你达不成目标。

从范增做事可以明白,人一定要懂点情商,不要以为领导支持你,就万事大吉了。他既然可以轻易被你左右,那他同样也可以被别人轻易左右。有的时候,适当跟其他同事搞好关系是有好处的,他们虽然不能给你提出什么意见,但是可以避免他们从中捣乱。

在宴会上,范增给项羽暗示,见对方没有反应,于是便出去派项庄以舞剑的名义刺杀刘邦。项羽虽然做事情绪化,但是人不傻,知道范增想敢干什么,结果却默认了对方的行为,这说明项羽对刘邦的态度是徘徊不定的。这种态度不明朗,很容易让下面的人各自搞起属于自己的动作,以至于范增想杀刘邦,项伯却是想保护刘邦。

反观刘邦团队,先是刘邦上场,张良作为陪同,然后就是其他人表演,大家相互配合。在宴会上,无论刘邦怎么被欺负,张良都没有插嘴。当范增派人以舞剑的名义刺杀刘邦时,张良也没有及时站出来反对,因为他明白范增这一行为是自作主张,一定得不到楚军同事的支持。但是也不能一直坐视不理,于是及时跑出来,跟外面的樊哙说明里面的情况。

樊哙一个杀猪的,跟其他人一样,也属于大老粗。刘邦在咸阳时,也是张良教他怎么劝刘邦。这次樊哙冲进来,我想也是张良教他怎么说给项羽听的。刘邦团队的人,他们做事都井然有序,不越界,不自作主张,目标明确。

结果樊哙在与项羽沟通时,他把吃喝问题巧妙转移到刘邦身上,再一次给项羽扣上道德的帽子,让项羽不知所措。这点樊哙非常有勇气,也说明张良非常机智。他知道自己是文弱书生,不便出面搞事情,也知道找一个大老粗作为缓冲,方便自己在中间调节。

因为张良明白,如果他自己亲自出马给项羽戴帽子,一旦惹毛了项羽,那不好收场。但樊哙作为中间人,他出来搞事情,如果惹毛了项羽,张良起码还可以从中协调,缓解紧张氛围。这就是刘邦、张良、樊哙等人做事非常默契。

此外,我们还要明白,一个人做事,光有能力,有智商是不行的,还需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如果领导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你哪怕能力再强,也干不成这个事情。范增就是这样的,他很有远见,可以说在楚军中,没有人比他更有眼光,知道留着刘邦就是隐患,但是他想为团队好,可没有人支持他。一方面领导态度不明朗,忽明忽暗,一方面他没有团结其他同事,没有做好组织思想工作,导致其他同事经常给他使绊子,让他完不成任务。

所以一个人在做事前,先做人,尤其搞好与最大领导的关系。如果搞不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夹着尾巴,不要满腔热血,不要以为为了组织、为了大家好,大家就认可你。有的时候,你当出头鸟,别人不仅不认可你,还认为你在显摆、在抢他们功劳,他们会想方设法给你使坏,让你左右为难。

从范增角度,他确实为领导、为大家好,但是他的思想和做事方法有问题。他不会做人,不善于处于人际关系。这样的人很容易被领导,被同事排挤,最后就是离开组织。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启示:

1、领导的 “态度模糊” 是团队内耗的根源。

项羽对 “杀刘邦” 的摇摆不定,看似是性格弱点,实则暴露了领导力的致命缺陷。他既被范增说动,又被项伯说服,却从未明确统一决策,导致下属只能 “猜上意”—— 范增按 “原计划” 派项庄舞剑杀刘邦,项伯按项羽 “新承诺” 保护刘邦,两人的冲突本质上是项羽 “双重信号” 的产物。

项羽决策变更后不及时同步核心成员(如范增),任由信息差发酵,最终让 “团队目标” 沦为 “个人意气之争”。这印证了一个规律:领导的犹豫比错误更可怕。错误的决策可以修正,而模糊的态度会让团队成员各自为战,把精力消耗在 “内斗” 而非 “成事” 上。

2、“会做事” 与 “会做人” 的平衡,决定成事概率。

范增的悲剧,在于他把 “能力” 与 “人际” 对立起来。虽然他精准预判了刘邦的威胁(会做事),却用 “命令式” 沟通对待项羽(如多次举玉玦逼杀刘邦),用 “孤立式” 态度对待同事(如与项伯彻底对立),最终让正确的策略因无人支持而落空。反观张良,他从不直接 “主导”,而是通过 “赋能” 实现目标:教刘邦道歉话术、给樊哙设计说辞、借项伯传递善意,既维护了各方体面,又让团队行动始终围绕 “保刘邦” 的核心目标推进。

这揭示了职场生存的核心逻辑:能力是基础,而让能力被接受的 “情商”,才是放大器。人“光有能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别人支持你”,而支持的前提,是让人感受到 “你与他不是对立的”。

3、团队的 “有序” 源于 “边界感” 与 “协作链”。

刘邦团队的默契,体现在对 “角色边界” 的精准把握。刘邦扮演 “示弱者”,用道歉消解项羽的敌意,充分给项羽面子。张良扮演 “智囊”,在幕后设计策略,不越权抢镜,让领导发挥主动权,让同事配合。樊哙扮演 “冲锋者”,用勇猛打破僵局,却句句不离 “刘邦的忠诚”,不擅自加戏。

刘邦团队,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 “生态位”,他们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形成了 “发现问题→传递信息→执行破局” 的完整协作链。而楚营的混乱,恰恰是因为角色错位:项伯作为 “亲属” 却干预团队战略方针,范增作为 “谋士” 却经常越权指挥,最终打乱了整个体系,使得原本有优势的团队逐渐分崩离析。

4、“做事” 的本质,是 “平衡利益与情感”。

范增的 “杀刘邦” 策略,本质上是为了楚军利益,但他忽视了项羽 “好面子” 的情感需求,忽视了项伯 “保私交” 的利益诉求,最终让 “公义” 变成了 “私怨,让好心害了自己”。

真正的成事者,如张良,总能在 “目标” 与 “人性” 间找到支点:樊哙骂阵看似 “无礼”,却用 “道德帽子”(不杀有功者)满足了项羽对 “义” 的自我标榜;拉拢项伯看似 “投机”,却用 “结亲”(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将 “对方利益” 与 “自身目标” 绑定。

这提醒我们: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策略,只有让更多的人 “愿意接受” 的策略。所谓 “先做人后做事”,本质上是先理解他人的 “利益与情感逻辑”,再找到让目标落地的 “最小阻力路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