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我们书轩的读书群分享的书籍是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爱情是一个童年的轮回。
作者说,恋爱的感觉,无非就是两句话: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假如生活中重要的异性(异性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让我们感到不满,我们就会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异性模式,然后去爱这个勾勒出来的幻象。
在《亲密关系 通往灵魂的桥梁》一书中,作者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我们小时候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当这些需求在我们使出一些把戏(哭闹、抱怨、撒娇等)仍得不到足够的满足时,我们就会把这些需求装进心里的储藏室。然后不断的在潜意识里刻画出一个梦中情人的形象,也就是说,我们爱上的那个人,是我们潜意识里早已确定的。
书中说:我们与别人发生冲突,对方做的某件事情激怒了我们,事实上是重新勾起了我们童年时期某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我们会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都是愤怒的表达方式。
弗里曼(David S.Freeman)在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了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也讲到了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认为,伴侣之间的互动模式,其实是早年与照顾者之间互动模式的一种投射,婴幼儿时期与父母之间信任与爱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我们成年之后处理亲密关系的一种框架。
02
其实,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又何止在择偶和夫妻关系方面呢?一个人的性格、财商、情商、甚至认知,无不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想起了电影《美人鱼》中邓超演的刘轩,成年后哪怕已经家财万贯,骨子里仍然抹不掉小时候曾穷过对他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听到过很多关系模式代际遗传,比如母亲找到了喜欢家暴的父亲,儿子长大后在婚姻关系中很有可能也是施暴者,或者女儿长大后仍然会找有暴力倾向的人作为伴侣。
有的人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忽冷忽热,成年后也会不自觉的被对自己忽冷忽热的人所吸引。
这种“框架”与投射机制的存在,致使很多人终究只能不断重复童年的经验,即便那是很痛苦的经验。
这几年,原生家庭被提了又提,很多性格方面的缺陷,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都试图从童年的遭遇中去找答案。
包括我自己,在读了几本心理学的书之后,生活中遇到一些因性格方面导致的困惑,也总是会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经历。
而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也总担心自己的哪些做法欠妥,会对他以后的性格及与他人的相处模式造成大的影响。
这几天在看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书中的一个学习方法提醒我:我们看问题不应该只看表面,应该分析问题深层的规律,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就像看一本书,我们不仅要看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看作者没写什么。
换个角度看童年的经历对成年后的人生造成的影响,这其实是必然的,任何成年人都是由小孩子长大的,而童年时期经历的事情,总是会如同投影机一样,放大投射到我们成年后的人生中。
这也算是一种蝴蝶效应吧。
03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后,很多人习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找不到好工作、买不起房子、失恋分手、婚姻失败......通通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这个锅,原生家庭背得好辛苦。
其实,出了问题,从童年、从原生家庭找原因,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说明我们在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但是将问题的原因追溯到原生家庭,只是一种思路;剖析童年经历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
将某一个问题扩大,对某一个概念过于执着,就会忽略其他的因素,如果将一切的不幸都推给原生家庭,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因为,没有谁的童年是完美的,缺憾总是伴随着人生,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
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环境也只是后天环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还有个体的主观意志,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果我们从原生家庭和童年的遭遇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并不是把责任推给原生家庭就完了,接下来该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04
心理学家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前天一位朋友写的文章是《上大学后,我没和家里要过一分生活费》,没错,你应该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当我们走出学校,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就意味着我们要“自主”,独立不仅仅在于“行为上脱离父母的限制”,更是在认知、态度、和经济方面的自主,当然也包括摆脱心理方面的依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我们的成熟,慢慢懂得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自我修复童年的创伤。
我之前也一直认为自己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对我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缺失。这一切在我有了孩子之后,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自己小时候父母细心耐心教育我的片断,慢慢抚平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缺憾,使我更加平和,可以让我更客观地评价父母的长处和短处。
这个过程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从中习得经验,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原生家庭决定论”使很多父母意识到童年的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大大地增加了陪伴的时间和提高了陪伴质量。
总之,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不可挽回的。我们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尽量用心,但也不必要战战兢兢,害怕自己的哪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会对孩子将来造成大的影响。
孩子总会长大,成长的伤痛他会有能力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