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三年级开始,老师就让孩子准备了一个摘录本,目的是摘录课本中的好词好句。这是一项长期而固定的作业,每天晚上孩子都会伏案抄上半个小时。抄的好词好句数目上没有上限,越多越好。学习好,听话的孩子有的甚至整篇课文都抄了,这样的孩子在家长会上一定是老师表扬的对象。
可是,问题来了,哪里有好词好句?
比如说,有一串葡萄,搭配着枝干、叶子甚是好看。你心中一喜,顺手摘下葡萄,放在了篮子里。没有了枝叶映衬的葡萄还好看吗?
再比如,有一朵野花,在清晨的阳光里熠熠生辉,花瓣上的晨露晶莹欲滴。你爱那野花,也爱那晨露,于是你把那晨露小心地捧在手心里,把那野花插在发间。离开了晨光、晨露的野花很快枯萎,离开了花瓣的晨露也失去了圆润。
同样,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你把它摘出来,离开了原来的语境,这些没有感情的好词好句,瞬间会黯然失色。
其实,没有好词好句,只有最合适的词句放在最合适的位置。那些表现力强的的好词句往往不是雍容典雅的四字成语、熟语,往往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词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内涵深永,极具表现力,但也很普通。
《红楼梦》中“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一个“猴”字,表现了宝玉和凤姐的亲密,也把十三岁的顽童急切地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然而“猴”字确实是一个普通词汇。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最好的语言最朴素。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去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里好像没有一个好词好句,但是却写出了原生态自然的小村庄里原汁原味的生活。
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
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
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不如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语境中欣赏好词好句。摘录好词好句,费时而低效。
所以,我不是太支持儿子的这项作业。儿子是特别听老师话的学生,不做还不行。但我不鼓励他多抄,完成任务即可,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