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小时候,爷爷很宠我。小孩子的情感认知十分简单,就是感觉这个和蔼的老人对自己很好、很亲近。我小时候淘气,反正衬托得堂哥、堂妹都是老实孩子,大家在爷爷奶奶家的时候,我不时就要欺负他们。爷爷总是偏袒我,我再闹腾也没有被他凶过,他会给我讲道理,也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在我的托儿所阶段,放学都是被爷爷接回家。
爷爷是个文化人,性格温和。奶奶不是。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的孩童时期,她对我的一脸严肃总让我觉得她是不喜欢我的,起码在她那么多的孙子孙女里面,我不是被偏爱的那一个。所以我给她最直接的反馈就是:不和她亲近。我玩我的小游戏看我的动画片,偶尔目光得空瞥见她在阳台洗衣晒衣,眼神一碰,我便即刻收回。那时候的两个人基本就是这样的交集。奶奶还喜欢数落爷爷。奶奶不会做饭,厨房的事都由爷爷负责,爷爷做饭超级好吃,但奶奶还是会给他挑出些小问题。小时候的我大字不识几个,但不知道从哪就学来“鸡蛋里挑骨头”这句话,觉得用来形容奶奶特别适合。爷爷一顿饭菜做多了要被训,带我出去玩太久回家做饭晚了要被训,连爷爷吃饭哪个菜吃太少了也要被奶奶责怪两句。这在我某一阶段的成长中可能留下了阴影,我不懂他们那个年代的感情表达,只知道你怎么能凶我那么好的爷爷?小孩子在心里站队,自认为偏袒着爷爷长大到了二十来岁,和奶奶的关系依旧略显疏远。
爷爷比奶奶年长几岁,岁数大了,终是先离开了。爷爷是在睡梦中安详离开的,奶奶这么说的时候却哭得很厉害。这是我见过她最强烈的一次情感外露。爷爷走了,奶奶的话语也少了,没了这么一个人给她数落,纵然子女孝顺绕膝也显得有点孤单。回想一下,其实除去数落爷爷的那些言语,奶奶终究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爷爷走后的这些年,她在我的印象中更是寡言。
缺少了爷爷的中间角色,我和奶奶的交集一度甚微。踏入社会愈发忙碌的工作给了我减少去探望她的借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去奶奶家报个到。每次进门了喊一声“奶奶”,她会稍带微笑地应和一声,走的时候再说一句,“奶奶再见”。一次次的探望就这么完成了。仔细想来,这或许是夹杂着小时候形成的认知,觉得在她这么多的子孙中少我一个的嘘寒问暖无关紧要。这样子的思想一直延续了两三年,直到有一次隔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去探望她。那一次,印象深刻。进门的时候,奶奶黯淡的眼神瞬间有了明显的光亮。依旧是“奶奶”,依旧是老人家轻微的一声应答。而后的两个人依然没有对话得存在同一空间,我与其他的长辈聊着天,玩着手机,时间久了活动一下些许发酸的肩膀却偶尔发现奶奶的眼神一直锁定在我的身上。大家在房间里聊着天,傍晚的光景,开着的日光灯照得满室通明,奶奶一个人坐在没有开灯的客厅座椅上,没有发言。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听大家的聊天,因为她目光里的感情太炽烈了,让我怀疑她已经没有空余精力去留意大家在聊什么。嗯,我没好意思与她对视,重新低下头假装继续玩手机。如此情况在之后的探望中,一次、两次、三番五次地存在。
觉得奶奶不懂得表达感情可能是我的错觉。后来有一次去看她正碰上晚饭时间,她原本吃着饭,结果放下了饭碗来拥抱我,我爸让她先吃饭,她却抱着我不乐意撒手。真的,记忆里的小时候都没有被她这么抱过。我对她说,“先把饭吃完”,她也就听话得先吃饭了。那一次,我有点体会到亲情的悸动,是这个老人所带给我的。
接下去每一次的探望,拥抱都成了她见到我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她的每一个拥抱都绵长,分开的时候还要抓着我的手来回摩擦,如同每次我探望她结束要离开的时候她的神色那么直接地能让人看出不舍。我不知道我是被她带出了不舍,还是我原本就对她如此不舍,多看一眼吧,多陪一次吧。不管是两个人不说话静静地坐在一起,还是我负责说她负责笑,奶奶的手总是抓着我的手。姑妈们每次见我到奶奶家,都会抓着我悄悄地说,“让你奶奶多吃点饭”;“让奶奶平时别想太多心情好点”;“你给她说的她听,我们让她吃东西她都像看仇人一样生气”;“你让你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不爱说话的老人变得这么听我的话了。我小的时候都没有那么听过她的话。但确实,每一次我递给她什么吃的,她都会当着我的面立马吃掉。有次中秋节带了肉馅的月饼给她,我隔着碗就觉得有点烫,见她接过碗就开始吃,问她,“烫吗?”“烫。”“那你慢点吃,先放边上冷一下。”“嗯。”她一边应着一边继续吃。奶奶好像也没有很听我的话呢。
两个人之间是不是就这么变得亲近了?突然觉得亲近是一个形容起来很空洞的词汇。最近的一次,进她家门一分钟了还没见她来抱抱我,我没等得及便主动拥抱了她,像是一个索爱的小孩迫不及待想得到家长的怀抱。我抱着她的时候还在想,主动拥抱这种让人害羞的事情自从长大以后变得很少做了,特别是对家人。奶奶真的缩小了。我长高了,她变矮了,主动的拥抱好像更能发现这一现象。我能把她揽入怀,但她回馈我的是加深加紧的拥抱。有人形容爱情:如果你拥抱你喜欢的人,而他把你抱得更紧那便是幸福。渐渐发现,亲情里的幸福不明显,却深刻。
但愿我发现的尚不算晚,够我多拥抱你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