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3章--“人所拥有的财产” 而引发的一些思考。仅是个人在目前思维框架上的想法。以下很多都是摘自原文内容。
教育家伊壁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1、食品&衣物、2、性欲、3、对奢侈、排场、普涨和辉煌的追求。这三类需要,衣食是天然且迫切的,容易得到满足;性欲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这类需要满足已经困难一些;最后一类对于奢侈等的追求,要满足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它们没有止境。
对于财产欲望是无止境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多少财产能让他满足,这不是一个绝对数值,而是一个相对数值。取决于这个人期望拥有的财产和已经拥有的财产之间的关系。
当对某一样东西的要求还没有进入一个人的意识时,这个人是完全不会想念这个东西的,即没有这样东西,他也不会焦虑,照样理所当然。
对于我们认为可能得到的东西,暂且把它定义为我们的视野。
比如你觉得你目前的财产,再多挣几个月,或者一年两年,就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这是你的视野,你有信心在不就的将来你能买得起,你就会感到幸福。
那么买一套豪华别墅,自带游泳池那种,就是你的视野之外的事了,因为基于你目前的财产,可能努力个一辈子都没办法买得起别墅,那就是你视野之外了,那买不起也不会让你感到焦虑,不会对你产生任何的影响。
以此类推,你可以发现,穷人有穷人的追求和幸福,那么富人也自有他的痛苦,比如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就算他已经有很多财产。
而你的视野,会随着你拥有的东西而发生变化,比如今年我年薪10w,那我期望可以有15w,当我达到15w时,你的期望再一次被你推高变成了20w,所以,我们也会一直感到不满足,因为我们的期望一直在被试图推高。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金钱不只是满足某一具体的需要,而是满足抽象中总体的需要。 这个怎么说呢?其他物品 可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个需求,比如吃对于饥饿来说,美女对于小伙子来说,羽绒服对于冬天寒冷来说。而金钱并不是为某一种特定的具体的需要而存在。
经历过贫穷和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两种人对于财富的态度
对于经历过匮乏和贫穷的人来说,某天可能是运气好,抑或也可能是由于自己某种才能,而赚到了一笔可观的钱,这类人对于自己的运气和能力都抱有坚定和过分的信心,因为他们靠这两者脱离了贫穷的境地。这类人十有八九会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恒久不变的本金,把赚取的钱当做是本金的利息。有可能会把获得的财富当做是多余的东西,因为出生于世代贫穷的人会把贫穷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更有可能大手大脚的花钱,觉得财富就应该是用来享受和挥霍。
而对于不是出生于贫穷的人来说,这类人已把财富视为必不可少的,是构成唯一可能的生活的元素,就像空气般不可或缺。所以,他们会警觉的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把他们当成是本金而非利息,稳妥维护自己的本金。所以他们通常会有规有矩,小心谨慎,勤俭节约。所以,是不是经常听说有钱人反而更加小气呢?嘿嘿嘿。
那么如何看待财产
叔本华说: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是对不起自己的义务。
回到我的标题来,贫穷之人可能也会有“钱乃身外之物”的幻觉。因为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到位,把财富视为利息,而不是生活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可能会出现,对于财富会渴望,但是有了一部分之后呢,又会觉得这并不是生在我身上的东西,而是多余的东西,从而会进行一些挥霍。当然也是足够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有这份能力,钱花了自然会再来吧。
我想,对于“钱乃身外之物”是一种高级的境界,想达到这种境界,我想应该先经历过有足够财富之后,且正确对待财富之后,才能领悟到吧。这个和其他一些事务是相同的,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再回归到简单。比如说对于同样两个人,都是不喜交际的人,常呆在家里的人,如果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平凡人,那么他们的内在区别,圣人内在丰富,而平凡人内在空虚。所以,对于一个一直以来从没得到过较多财富且一直贫穷的人来说,如果觉得“钱乃身外之物”,有可能就进入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境地,而非活得通透的人。
以为自己看完还蛮有感悟的,但是一旦写起来,无法落地,写的时候,还是把书本翻开参考着来写了。看→刺激→悟→说→写,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