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人摊】
河滩边摆着个褪色的糖画架子,草把子上插着几个化了一半的糖兔子。萧寒的布老虎突然在怀里发烫,虎眼珠子转着指向糖锅底下——那儿结着层焦黑的糖痂,形状像朵歪扭的梅花。
“小郎君要画个啥?“摆摊的老头儿敲着铜勺,“蝴蝶还是大马?“
萧寒盯着他缺了口的门牙,突然想起母亲讲的往事:有个卖糖人的老伯,总把断掉的糖画留给她。星砂化的右手鬼使神差伸向糖锅,熬化的糖浆里浮出个模糊的“安“字。
【晒药场】
穿过石桥就闻到熟悉的苦香。青石板晒着成片的月见草,几个戴蓝头巾的妇人正在翻药。萧寒的布鞋刚踩上石阶,有个圆脸大婶突然喊起来:“这不是安娘子家的...“
话头被旁边人用胳膊肘捅断了。萧寒攥着晒匾边沿,星砂化的右手在竹篾上烫出个小凹坑——和母亲药房里那个晒匾的缺口一模一样。
大婶从围裙兜里掏出油纸包:“你娘当年存的槐花蜜,说等寒哥儿长牙了...“纸包被晒得发脆,里头琥珀色的蜜糖还粘着片槐花瓣。
【老渡口】
芦苇丛里歪着条破木船,船帮上刻满歪扭的星星。萧寒刚摸到第三颗五角星,船板突然翻了个面——背面密密麻麻刻着正字,最大那组刻到“七十三“就断了。
摆渡的老汉叼着烟斗过来:“安娘子那会儿天天来数船,说等刻满百个正字...“烟灰掉在船帮上,烫出个新印子,“后来有天突然不来了,船也搁这儿再没人动过。“
妖藤忽然窜进芦苇荡,卷着个锈铁盒浮出水面。盒里泡烂的纸条上还能辨出字迹:【今日寒儿会凫水,特存河蚌三只加餐】,旁边粘着几片碎蚌壳。
【旧学堂】
瓦檐下挂着半截铁铃铛,萧寒拽了下烂麻绳,掉下来个知了壳。窗台上摆着排小陶罐,每个罐底都粘着发黄的纸条:【寒儿捉的蚂蚱】、【寒儿捡的雨花石】...
最角落的罐子突然晃了晃,爬出只老得发白的蛐蛐。妖藤卷了片草叶去逗,蛐蛐突然振翅叫了两声,调子和当年母亲哼的童谣一个音。
“安娘子那会儿天天来擦窗台。“看门的老头拄着扫把,“说等娃儿病好了,要带他来看自己存的宝贝。“
【灶王庙】
供桌上的蜡烛台结满蛛网,烛泪堆成个小山包。萧寒用衣角擦亮铜盏,底座突然弹出暗格——里头塞着个干瘪的布口袋,倒出来是半把长霉的挂面。
记忆突然活过来:那年他病得吃不下饭,母亲半夜来求灶王爷。供桌下藏着挂面,是她用绣帕跟庙祝换的。布口袋上的梅花,是母亲用他退烧喝的药汁染的。
妖藤忽然卷着供桌腿转了三圈,地砖“咔嗒“翻开。暗格里埋着个陶罐,封口的红布上写着:【寒儿退烧日存,来年煮长寿面】。面饼早化成灰,灰里埋着颗乳牙。
【老药铺】
门楣上“济世堂“的匾额斜挂着,柜台后头的百子柜缺了几个抽屉。萧寒摸着第三排第七格,星砂化的右手突然发烫——抽屉背面刻着个笑脸太阳,是他五岁时刻的。
抓药的老先生从后堂出来,老花镜滑到鼻尖:“安娘子存的川贝枇杷膏...“他颤巍巍捧出个陶罐,“说等开春给寒哥儿润嗓子。“
罐口封着的油纸破了洞,膏体早就干成块。老先生又摸出包桂花糖:“这是押金,她当年说等娃儿能喝苦药了...“
【裁缝铺】
布匹堆里露出半截靛蓝布料,上头别着根生锈的针。萧寒手指刚碰到针鼻,眼前突然浮现母亲在油灯下缝衣的画面——针尖扎破手指,血珠在蓝布上洇成朵梅花。
柜台底下滚出个线轴,上头缠着褪色的红头绳。老板娘嗑着瓜子过来:“你娘存的嫁衣料子...“她掀开蒙尘的锦盒,“说等寒哥儿娶亲时裁新被面。“
大红绸缎里裹着双虎头鞋,鞋底纳着密密麻麻的星纹。妖藤忽然卷走那只稍大的鞋子,露出底下压着的字条:【寒儿三岁鞋样,来日比着做喜鞋】。
【回家路】
日头西斜时,布老虎的眼珠子不转了。萧寒抱着装满零碎的铁皮罐子往镇外走,星砂化的右手暖得发烫。卖炊饼的阿婆追出来,往他怀里塞了个油纸包:“安娘子存的芝麻...“
纸包里是半块发硬的饼,芝麻粒掉在衣襟上,排成个歪扭的“家“字。妖藤忽然在镇口石桥上疯长,藤蔓缠着桥柱转出个豁口——里头塞着个琉璃瓶,泡着九片槐树叶。
瓶底刻着小字:【寒儿周岁收惊用,每岁添一叶。今存至九叶,盼吾儿长安】。第九片叶子背面,母亲用绣花针戳了个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