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说过:书上没有知识,书上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者华杉曾说过: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落实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否则,读书也是一种玩物丧志。
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话还是很震惊的。我以前的读书也就是叶公好龙式的爱书,属于另类玩物丧志,沉浸在自我满足和谈资里,没有运用信息和任何实质进步,这两句话算是彻底点醒了我,对于我来说,读书有哪些意义呢?我想就应该包含写作和早起,当然如果还有工作中的运用的话就更好了。
凌晨4点半,困意全无,也许五一游玩后的兴奋还没过,于是立即起床想写一写文字:读书心得或者所见所闻。
本人是个军迷,尤其对二战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感兴趣,最近阅读了几本,包括:《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苏德战争史,》(戴维.M.格兰茨)、二战德军三大文件之《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其中三大文件是华为任正非推荐的,《二战大牌局-七强国的战略博弈》,《二战信息图-数字化全景透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体来说,从不同视角(苏方档案、人物传记回忆录)两方面看80多年前这场苏德战争,还是感触良多的。
先摘几段书中的原文重温下精彩篇章,《巨人的碰撞》:1942-1943年,租借物资大量涌入苏联,美国、英国、加拿大提供大量铝、锰、煤炭和其他材料,以弥补苏联因1941年德军占领而造成的损失。除原材料外,盟国还输送了3400万件军服、1450万双靴子、420万吨食物,以及11800套火车头和车厢。还包括40.9万辆载货卡车和4.7万辆吉普车,租借卡车使红军的一个重大缺陷得以完善——哪怕突入德军后方,也无力为机动部队提供补给和进行维护保养。如果没有这些卡车,苏军在1943-1945年间发动的每一次攻势都只能到浅层突破阶段即告暂停,德军也就有时间重建防御,从而迫使红军再实施一次经过周密准备的突破战斗。(第十章P216-217)
正如本书第一版所言,过去总有这么一种说法:德军就像一柄轻剑,是被设计来干净利落结束战争的,却因不断遭到苏军这样一根粗制滥造又十分巨大的短棍往往十分笨拙的反复打击而变得不再锋利。
如前文所述,红军作战技巧和战斗力提升迫使德军指挥官在行动中更加谨慎缓慢,而希特勒反将其视为畏葸不前、抗命不遵。如此一来,在斯大林开始将权力下放给予下级更多信任的同时。德国独裁者(在哈尔德支持下)却走向了反面,剥夺了野战指挥官们自由行动的权力,降低指挥弹性只会使德军更难以对抗作战素养日以提高的苏军。(第八章P169-171)。
《闪击英雄》:在1929年这一年,我逐渐确定了一个理念,坦克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步兵一起使用,都不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依据我对战争史的研究结果和英国人的演练,以及我自己利用模型进行演练所获得的经验,我坚信,除非其他兵种也具备与坦克一样的速度和越野能力,坦克——这种一直被视为只能支援其他兵种的兵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我认为,在与所有兵种的协同行动中,坦克必须排在头等位置,其他所有兵种都必须位居坦克之后,处于辅助地位。把坦克塞入步兵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组建装甲师。此外,还应当在装甲师中编入各兵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装甲师的效力。(第二章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
5月26日,我发表了一个文告,对我勇敢的部队表示深切的谢意:“第19军的将士们!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的17天已经过去,我们已经离开德国边界向前开进了600公里,到达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一路上你们贯突比利时的要塞工事,横渡马斯河,在著名的色当战场上突破马奇诺防线,占领重要的斯托讷高地,势如破竹的攻占圣康坦和佩罗讷,又在索姆河下游亚眠和阿布维尔与敌人应用作战。而占领海岸要塞布洛涅和加来等海峡港口,则是对你们英勇行动的加冕。
我曾要求你们48小时不睡觉,你们却坚持了整整17天之久。我曾强迫你们不断前进,不要顾及来自侧翼和背后的威胁,你们毫无惧色,勇往直前。你们以模范的自信心和必胜的信念,舍生忘死地贯彻了每一道命令,德意志为有你们这样的装甲师而自豪,而有幸指挥你们也是我的幸福,我们满怀崇敬之情纪念我们已经阵亡的同志,他们的牺牲绝不是没有意义的。让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去迎接新的任务吧,为了德意志和我们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古德里安(签字)(第五章 希特勒下达后果严重的停止命令)
因为篇幅关系仅罗列几处原文,几本书中精彩的语句很多。读喜欢的题材、优秀作者著作、丰富的数据或数字等,无疑会增加读书的乐趣,也会让我们持续的读下去。正如开头名言所讲,我认为读书最主要的目的是指引行动或解决问题,比如读书让我对早起写作或运动产生了持续行动,又比如读书解决了我焦虑烦躁的问题,让人更加平静稳重,讲话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等等,总之读书不是为了比谈资或炫耀。下边就谈谈这几部书和二战的心得体会。
1.采用创新元素或特别视角解读的历史著作,阅读体验让人眼前一亮。二战的书籍、影视作品汗牛充栋,研究二战的专家、作者、军迷人数非常多,我认为《二战信息图》和《二战大牌局》这两部著作是很有特点或创新的,前者是用大量图表、图例、比例关系、地图、数字等丰富可视化元素展现二战,效果更加直观透彻,大人、青少年都适合阅读。它与传统的文字讲二战或图文并茂大不一样,是一种组合式的创新。
《二战大牌局》这本书也很特别,一般二战书籍都是讲述“是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很多“为什么”,尤其是7个强国(美、苏、德、法、英、日、意)之间的利益博弈,大国政治家的对赌、利益交换、勾心斗角等等,非常精彩。总之,上牌桌是需要有筹码的,美苏无疑是赌上的最大玩家。仅看书目录名称就很有水平,苏联:震撼欧亚的外交魔术师,美国:转动全球的离岸平衡手,日本:死于制度内伤的东方土豪,德国:为美苏争霸奠基的国际纵火犯,英国: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苏联外交手法让“慈父”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要与德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什么原子弹投下那几天,俄国人才突然向日宣战并出兵东北?慈父在雅尔塔与另外2巨头展开了怎样的博弈,获得了哪些重大利益?德国“小胡子”的背信弃义给自己和第三帝国带来了哪些的致命后果?等等,看完了这本书你会对以上问题有透彻的了解,二战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是双方的,二是多方的、复杂的博弈,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交锋、又有经济利益的交换,就看谁的筹码多和谁更有战略和政治智慧。毫无疑问,以慈父为代表的苏联获得的最大的利益,有时在想,当年雅尔塔会议期间如果罗斯福总统不出卖中国的利益,二战末期把超过100万吨物资(武器、卡车、油料、粮食等)不给苏联,而给中国,由后者歼灭东北日本关东军,在复制一次中国远征军在印度莱姆伽训练营的情形(美国出装备和弹药,反攻缅甸的场景),如果这样的话,有大量美式重武器,剿灭关东军伤亡有多大?外蒙独立、东北港口和铁路经营权割让就不会发生了?这只是一个设想,就像这本书讲的是二战7强国的博弈,并没有把中国加进来,因为中国那时不能算强国。所以,所以,那时利益划分主要由三巨头说了算,中国没有谈判的筹码,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军队伤亡和尽快消灭日军,所以只能请苏联出兵最快结束二战,而不会考虑他国利益了。
2.“让能听见炮火的人来呼唤炮火”,这是任正非讲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让一线直接做决策。在《闪击英雄》里,古德里安是闪电战之父,一线杰出将领,功勋卓越。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后,大后方的小胡子对战场前线决策粗暴干涉,下达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损失大量兵力和装备,还撤掉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重要将领的职,剥夺了野战指挥官们自由行动的权力,导致德军节节败退(可能多方面原因导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的慈父虽然在基辅战役中也下达不准后撤命令,导致65万苏军被俘虏,但是后期充分下放权力给高级将领,不再生硬干涉前线决策,一步步把苏军带向了胜利(胜利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不论是战场上还是职场上,还是生活中,只要认准这个人的品德与才华,就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战场上的后放领导者可能更多需要关注工业产能、后勤补给线、各方关系等,而不是干预前方策略,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是这个道理。
3.抛弃旧观念并开创全新作战方式,兵种间协同配合,主次分明,战果最大化、损失最小化。正如《闪击英雄》古德里安所介绍的坦克的使用方法一样,它是未来战争的主力,不应该单独放入步兵师中,而是形成装甲师集中力量使用。我们今天看他上述观点觉得没什么,但是放在近100年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还是很创新的。我们看历史可能总容易犯一个错误:马后炮评论,或者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想想那个时代是上世纪20-30年代,流行的是一战时的战壕和大炮的观点,是静态作战的理念,在那样的背景时代下,能够与主流观念相反并提出坦克师机动作战理念还是很先进的。事实证明,集中使用装甲师歼敌战果之大,速度之快,是所有人没想到的。这一点在1940年西欧战场,尤其是1941年苏德战场上得到了应验,一场战役(基辅、明斯克)几周或1-2个月之内俘虏敌军几十万,那时空中力量、地面摩托化军、炮兵和步兵都得协同配合装甲师作战。试想,如果不是采用闪电战,如果不是装甲师大放异彩,如果是步兵、炮兵为主力,打成持久消耗战,那样损失会更大,胜负也更难料。其实,上述对我们现代工作体系也有启发,企业机构做事靠团队配合,分工明确,有主有次,有时工作方法和工具使用都需要创新,最终的效率和结果都很重要,和战争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