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暖大学第一年是在老校区度过的。老校区虽旧,但校园里随处都是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和那些颇有历史的建筑群互相映衬,人行走其中总是觉得很舒心。图书馆是小暖最常去的地方,它从外面看并不出众,甚至略显陈旧,三面也都被树木和爬山虎包围着。但整整八层的图书量,让她很是满足。
因为是旧式建筑,所以每层楼都是用窄小的楼梯连接,配以铁质的扶手,黑的地方过去拉下电灯,昏黄的灯光照下来,让人有种回到过去的错觉。更妙的是它有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书,横竖体和繁简体各有,书后的标价均是几角几分不等。在一个明朗的午后,阳关从窗子里照进来,手在一排排书上掠过,拿下一本细细品味,手在泛黄的书页中穿梭,周围只听到翻书的声音,于是时间在那一刻静止,空气中漂浮的粉尘仿佛也都在跟你诉说着什么。小暖极其享受这样的时光,也就是那个时候喜爱上了旧书。
室友看到小暖每次借回来的各种旧书,表示非常不理解,甚至跟她说起进了两次图书馆都打喷嚏和拉肚子的经历,因为闻不惯旧书的味道。为了证明她所说非假,还拉来一位和她进图书馆有同样反应的同学跟小暖诉说。看到她们俩满是不解的表情,小暖觉得既惊讶又好玩,然后也好奇自己为何从未有不适感。
实习的时候,小暖在一个偏远小镇顶岗支教,在街道旁意外发现一个旧书店,架子上的书密密麻麻,顶上和地上还有很多没有展出。小暖如获至宝,第一次去就选了好几本,可老板是识书之人,给的价格不低,怎么讲也讲不下来。他见小暖有些为难,提醒说书可以借,她这才转阴为喜,开始每周都到他那里借书看,而且专挑旧书。架子上和地上的被她翻了个遍,顶上的却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实习结束的时候,小暖狠狠心,打算还是买几本,试着再讲价的时候,老板却答应的很爽快,让她高兴了好一阵。
开始工作以后,有次无意看到报纸上提到一个专门卖旧书的地方,小暖找过去,发现大多在卖古玩,转了好一会才找到家专门卖旧书的。一眼看去,店里除了书架上稍微整齐些,其它地方都是层层叠叠的堆着,有些用塑料绳捆好扔在旁边,高的地方专门有个梯子,但有时候梯子还得架在书堆上。小暖在这个场景中缓了会,随即开始挑选起来。老板是个热情的人,随口问起她的工作,一听她在书店,顿时话就多了起来。小暖问起书的价格,发现竟比自己想的便宜,于是一下子就挑了十来本。后来只要有时间,小暖都会去他那挑书,和老板聊聊书店的各种,走时也总能挑上几本。
有段时间觉得书挑得差不多了,就很久没去,再去时就看到店门口坐着三个四十左右的人在一堆书中挑着什么。老板给小暖介绍说他们是专门收藏之人,让她多跟他们学学,也把她介绍给他们说是书店工作的人。于是在小暖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围绕书店和图书行业问了很多问题,她好不容易一一回答完,他们又问起她喜欢买什么样的旧书,她说文学的居多。反问他们,他们有的专门收集日记和信件,有的喜欢军事方面的,有的只收集特定时期的,让她很是长了番见识。其中一个单独和小暖聊起来,说她小小年纪,喜欢旧书很难得。她有些不好意思,说买的就是给自己看,不太懂什么收藏。他说他自己也是不知道怎么开始收藏的,希望她能坚持,慢慢尝到收藏的乐趣。小暖表示感谢,说旧书是一定会继续买下去,但收藏什么的还真不一定迈的进去。他没再继续,给她推荐了他自己卖书的地点,让她有时间可以去淘一下。
这段时间一个新城市出差,对逛景点什么的没有多大兴趣,但要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小暖想到了逛书店,而且专门挑旧书店逛。她在网上搜到几家,有空了就一次去一家,而且因为旧书店面积普遍不大,花两三个小时就能把店里的书都浏览完,看到好的拿下来翻翻,有感兴趣价格又合理的,就果断拿下。她买的书很杂,国学、书信、随笔、传记、小说、历史等等不限:有烈士的遗嘱集、有介绍特定时期风土人情的、有唐宋传奇、有外交珍闻、有教对对子的、有如今还在发行杂志的早期版本、有小人物的回忆录、有广播流行时听众和主播的书信集……但都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本来人在外地出差,是不能屯书的,但选来选去,哪本都舍不得放下,干脆还是都拿上,还用“只此一本,买了就没有”的理由安慰自己。所以小暖每次总会拿个好几本让老板算总价,再顺便和他们聊聊书店开的时间,发现大多都有十年以上,让人感慨他们的坚守。
闻香识书,并不真是因为旧书有散发什么香味,但是小暖却固执的喜欢经过时间沉淀,岁月在纸上留下痕迹,等着人去发掘的感觉。找到一本好的旧书在手,阅读的不仅是文字的内容,还有不断经手这本书的人们,以及它和他们身处那个时代的故事。
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