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天书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最早发现者是明代嘉靖年间(1546年)的诗人邵元善。“红崖天书”位于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附近, 是用铁红色颜料书写在一面崖壁上的一段碑文。现在的真实遗迹只剩下三四个残字了。在安顺市博物馆有三十几种的摹本,残壁和现存的摹本是现在研究破解天书的主要参考资料了。在众多的摹本中,能与现存残壁上的残字对应上的只有清代瞿鸿锡摹本,而其他摹本,无论是字形还是位置,都不能与残壁对应,瞿鸿锡摹本可以清晰的看出汉字结构,并且字形完整,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可,而其他版本因为无从考证很少有人研究,更没有任何破译结果。有的专家认为“天书”刻的是诸葛亮南征的有关传说和遗迹;有的专家认为“天书”是夏禹治水大功告成之后的刻石纪念,有人认为与藏宝有关。学者林国恩认为红崖天书实际上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的“讨燕檄诏”,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山东大学教授刘乐一同样将瞿鸿锡摹本红崖天书成书时间断代为“丙戌(一四0六)年”,天书内容“与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偕随员遁迹云贵大有关连”。辨认出“甲”、“丙”、“戌”、“允”、“乙”、“心”、“咽”、“欧”、“宦”、“品”等字以及图形“一个女人在祈祷和一个儿童在玩耍”。,隐蔽性的留言,碑文解释为:“大势已去、归隐山林、不问朝政、母子平安”。
通过两年多的分析研究,我非常认同红崖天书出自明朝建文帝之手的观点。 明代黔籍文人邵元善的一首“红崖诗”,首次将“红崖天书”公之于世。诗云: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红崖碑在明朝的官方地方志中没有任何记载,也很少有民间传说,说明此碑并不是当时有名的名人志士或地方官员所为,就连当地百姓都不知道是谁人所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立此碑只是给部分有关知情人看的,并不是大肆宣扬什么,或者是不便于宣扬,而有所忌惮,这就与建文帝一说不谋而合,从而排除了其他各种说法,认为是建文帝出逃后,为了讨伐朱棣,招兵买马笼络旧臣,发出的讨伐朱棣的号召。从朱允炆当时的处境可以想到,他不可能明文下诏书召集人马,只能是暗中进行,文字要隐晦,还要让知情人一眼就能看出大体意思,所以就要在文字上做一些手脚,有些改变。因此采用各种写法通过减省笔画及图释等方法写成了碑文。上面的认知对我来说只能是猜测,因为前面的几位学者虽说破解了天书,并且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但是谁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建文帝所写,更没有人拿到百万悬赏,所以说并没有真正破解其中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猜测。
在网上搜索了红崖天书的多种版本,主要有《黔记》摹本、《永宁州志》摹本、《永宁府记》摹本、莫友芝摹本、瞿鸿锡摹本、还有不知出处的光绪年间的复刻摹本,瞿鸿锡摹本出现的最晚,但是字迹还是比较清晰完整的,可以看出一些熟悉的字,而其他各种摹本变化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模糊,所以首选瞿鸿锡本进行破译。破译实际上是从最后几个字开始的,因为甲和丙两个字是最好认的,这很可能是时间落款,因为前面有两位专家教授破解出时间是丙戌年(1406年,实际上是把正文部分的最后两个字理解为时间落款了),我认为碑文如果是建文帝所写,时间应该在1402年到1403年才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假设是1402年,就是建文帝出逃当年,也就是建文四年。因为甲和丙在一起不属于天干地支纪年法,就只能是帝制纪 年,应该是建文四年,甲和丙看作数字 ,就是一和三,两者相加正好是四,从而更坚定了是建文四年的猜测,另外两个字应该是建文两个字,光靠猜测不行啊,要有根据才有说服力,于是在网上搜索建字的各种写法最后终于从数百种建字的各种写法中找到了根据,而另一个字从笔画和字形上看与文和允字最接近,建文帝又叫朱允炆无论是文还是允都包含建文帝的名字,只要是知道内情的都能联想到此处应该是建文,这样时间落款就完全确认了,是建文四年,从而确认了红崖天书大概率是出自建文帝之手,但是还不完全确定,这就要从碑文中找证据了,这才开始了红崖天书的破译。
首先我们先假设碑文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所为, 那他的目的肯定是要招兵买马讨伐朱棣,重新夺回皇位,这应该是他的主要目的,既然是皇帝发的诏书,那就要有皇帝的气势和格式,首先是昭告天下,然后是正文,说明要干什么,正文很简练只有十一个字,最后是时间落款,共四个字,我们看碑文,也是三部分,按照当时的行文格式大多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如果破译出的碑文内容确实与建文帝有关或者就是他所为,那也就充分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成真,从而证明刘乐一教授和林国恩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碑文不能太容易辨认,必然要对字体有一些变化,在突出字体结构和笔画多少之外,字形肯定要有一定的变化,所以首先要找出与碑文相似的多个汉字从各方面进行比较,主要看相似度高低,然后再根据具体意思看哪个字最为合适,前后字要能组词,语句要通顺,最后再看基本意思是否与假设的内容相符或者相近,如果整句话连贯通顺,意思相符,就说明破解成功了。否则,就要重新再来。
现在开始对瞿鸿锡摹本每个字进行分析,破译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逐个分析。全部碑文按十七个字对待,共分为三部分,开头两个字,正文十一个字,最后时间落款四个字。
下图左面是第一行第一个字,右面是告字的一种写法
右上第一字与告、品和旨三个字外型和笔画多少比较接近,告、旨这都是与皇帝用字有关的,第一个字与昭告天下有什么联系呢,现代用语就是告全国同胞书,而过去通常应该是告天下百姓,在这里品字明显不太合适,告字与旨字相比较显然告字在这里更合适,此字确认为告字。
上图是第一行第二个字,这个字明显与天下和百姓几个字都没有相似之处,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幅画,画中有大人、小孩、狗、蛇、蛤蟆等,除了人就是动物,这不正好是天下生灵吗,还不能代表天下老百姓吗,第一行应该是,告天下(百姓)。
我们先看一下明朝的圣旨格式,正文一开始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下面正文就该皇帝召集人马讨伐朱棣了,后面应该是皇帝诏了,我们看碑文,看有没有相近的字呢,明显没有奉天承运字样 ,而皇帝诏三个字从字形结构上看与碑文正文前三个字有些近似之处。 下图左面是第二行第一个字,左面是碑文,右面是草书皇字的一种写法。
皇字与碑文比较,皇字是上下结构,碑文也是上下结构,左右图比较,上半部完全相同,下部都是四笔画,王也是四笔,结构和笔画相同,与皇字相符,笔画和形体相似的还有总字,很明显总自在这里不合适,所以推断此处应该是皇字,经比较相似度很大,先确认此字为皇字,如果与后面的内容不相干,就从头再来。破译天书就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最后语句通顺,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为止。
下图左面是碑文第二行第二个字,右面是帝字的草书写法
碑文重点突出了该字的上下结构和字形的上下较长的特点,碑文与右侧的帝字草书相比有几分相像,字形和笔画的多少都很接近,与之相似的字还有家、官、宦、室等,但这些字与我们的推测不符,与前面假设的内容也不相干,而只有帝字符合我们前面的推测,此字暂时确认为帝字。到此皇帝两字与先前的推测与假设有了一定的相似度了,可以说只有二三成的把握,是否成功还要往下看。
下图左面是第三行第一个字,右面是网上找到的召字的写法
从上图可以看出,上面很明显是刀字,下面一横,一看就知道是省略写法,相近的字有召、诏、招、昭、照,在此处,按照圣旨格式应该是皇帝诏了,应该是诏字,但字面是召字,诏就是召集大众讲话,此字解释为诏,以后确认,三个字连在一起看,可以使成功的把握从两三成提高到五成以上了,再往后看。
下图左面是第三行第二字,右面是所字的写法(网络上查到的书法写法)
上图与所字比较,字形结构、笔画多少都非常接近,相似的字还有成、听、相和门的繁体字,但是这几个字与前面的字不相关,也不符合前面推断和假设的内容,到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此时皇帝要召集的只能是他的旧部下及军队,推断下文应该是所属或所有旧部,该字确认为所字,合情合理。
下图左面是第三行第三字,右面是繁体的属字。
看上图,从上面的推断此字应该是属字,但是从图中根本就看不出是属字,但是给人的感觉是结构繁杂,笔画众多,当找到繁体字的属字后,再进行比较,无论是字体结构还是笔画多少似乎有了一点相似了。此时说它是属字实在有些牵强,该字不仅在写法上突出了他的繁杂,好像还有其他用意,把它分成几部分看,还有其自身的含义,将尸字分开,左上为提手,中间用字少一横构成拥护的拥字,右上边有人字,左下是品字,右下是马字,品代表当官的文臣武将,人马代表军队,这个字还可以理解为拥护我的大臣和军队,此字暂时还不能定为属字,从前面几个字推断,此字也可以是有字,那就是:皇帝诏所有......,先放下,往下看。
下图左面是第四行第一个字,右面是旧的繁体写法
该字上下结构,上下较长,笔画较多,基本都是横竖笔画,应该是繁体字,与之相近的只有书和旧的繁体字,在此处显然应该是旧而不是书。因为从前面的文字内容推断出此处该是旧字,正好符合,说明推断正确,此字可以肯定的解释为旧字。
下图左面是第四行第二字,右面是部字
该字从结构上看明显是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笔画不算多也不算少,在此处字形结构比较像的有部和明两个字,无论是字形结构还是笔画多少都很接近,并且这两字都能念的通,从词意上也能说得过去,但是在此处明显部字更为合适,此字暂时解释为部字,正确性有待验证。
下图左面是第五行第一个字,右面是消字的草书写法
从上图可以看出,该字为左右结构,笔画不多,左面是两点,右边不是完整字,说明隐去了部分笔画,从字形上找相近的字有须和消两个字比较接近,从碑文推断,皇帝召集人马不就是要消灭朱棣夺回皇位吗,这不正好是消灭的消吗,后面一个字大概率应该是灭字,如果后面不是灭,此处定为消就不合适,往下看。
下图左面是第五行第二个字,右面是灭字的繁体字。
该字笔画不多,有一个厂字,有点像成、咸或死字,但是这三个字在此处显然不太合适,再看上图,是灭的繁体字,去掉三点水后,与碑文也有几分相像,看来是繁体灭字去掉部分笔画构成的变体字,结构笔画几乎一样,前面推断就是灭字,此字完全可以确定为灭字。
下图左面是第五行第三个字,右面是反字。
该字从字体和字形上看有点象回、囚、困、园等字,从前面的破译内容可以知道要消灭的应该是朱棣,但是这些字与前面的意思都讲不通,再仔细看字的形状像一个大铜钱,细看又不是,大铜钱是外圆内方,而此字是内圆外方,正好相反,哎呀,这不就是代表反字吗,与前面推断的完全吻合,此字就是反字,确定无疑,下一个字不用想多半是贼字组成反贼两字,对于建文帝来说朱棣不就是反贼吗。
下图左面是第六行的一个字,右面是贼的繁体字。
该字左右结构,左部首为贝右部首为戈,此字 与财、贱和贼相近,此处需要的是贼而不是财和贱,贼字在此处正合适,该字应当解释为贼字,基本可以确定。
至此,正文部分基本全部译出:皇帝诏(召)所属(有)旧部(明)消灭反贼。基本意思与之前猜测的完全吻合,即使有三个字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不影响内容,几乎一样,并且语句通顺,与碑文字数相同。我们再返回来看不确定的几个字,诏和召比较,诏也有召集的意思,虽然字面是召字,但是对于皇帝诏书来说,还是用诏字比较合适,属和有两个字比较,虽说都能组成合适的词,并且还能念的通顺,意思几乎一样,但是从字形上看,“有”字与碑文差别太大,有字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应该用“属”字比较合适,最后“部”和“明”互相比较,虽然两个字几乎不分上下,意思也大同小异,但是仔细推敲,部指的是部下,而明指的是大明朝,虽说大明朝过去都是建文帝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并不受他掌控他,比如朱棣等藩王,所以选“部”字比较合适。
现在我们把正文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就是:皇帝诏 所属旧部 消灭反贼。,语义与当时状况完全相符,也完全符合皇帝诏书的形式和语义。
译文语句通顺,字字对应,完全符合建文帝当时的实际状况,译文通俗易懂,因此基本可以证明是建文帝所为。下面该是时间落款了,看有没有更强的证据。
下图左面是第七行一个字,右面是丙字
此字与页和丙或内三字相近,但是此处应该是时间落款,页和内两字在此处好像不合适,选丙字。
下面是第八行第一个字,右面是甲字
此字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甲字,天干地支中的甲字,此字为甲字,确定无疑。
上图为时间落款,丙和甲两个字很好辨认,如果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甲和丙不可能同时出现,再说过去大都是帝制纪年法,对于建文帝来说应该是建文多少年,因此在此处甲和丙应该表示数字,甲表示一,丙表示三,两者相加为四,应该是建文四年,正好是建文帝出走当年,时间与历史事件相符,另外两个字大概率应该是建文两字。
下图左面是第八行第二个字,上图和右图分别是建字的一种写法
此字初看与凤、凰、风的繁体字有些像,也有学者推断此字与凤凰有关,但是我认为,既然是皇帝所为,绝对不会使用凤凰落款,凤凰是代表皇后的,是女性的象征,史上更没有叫凤凰的皇帝,即使是武则天当皇帝以后,仍然使用龙图腾,所以此处绝不会是凤凰之类的字。前面我们推断该字应该是“建”字,就在“建”字的各种写法中寻找相似度高的,右图是与碑文相近的建字的一种写法,去掉部分笔画,无论是中间部分还是外轮廓相似度都很高,说明此字就是“建”字。
下面是碑文的最后一个字,
上图从外形和笔画上看很像允字或者文字,并且笔画都是四笔,我们上面的推断应该是文字,但是建文帝也叫朱允炆,因此在此处无论是允还是文都包含建文帝的名字,只要是知情人都应该能够分辨出来,所以我们就直接认为是建文的“文”字,连起来就是年号建文四年,也就是建文帝出走当年,1402年,壬午年。至此全部碑文破译完毕,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都指向了建文帝朱允炆,说明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刘乐一教授和林国恩先生推断碑文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是正确的,只是时间有些差别。
至此瞿鸿锡摹本红崖天书碑文彻底告破,破译结果如下:
告 天下(百姓) 皇帝诏 所属旧部 消灭反贼 建文四年
从而解开了六百多年的谜团, 碑文本身就是充足的证据,充分证明了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身亡,确实逃出了皇宫,这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证据。
作者 鲁恩悦 2023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