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回顾一下本书分享的内容。
首先,咱们谈到英国伦敦,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就饱受空气污染之苦。人们给伦敦的大雾起了个名,叫豌豆汤,说它十分黏稠,同时让人讨厌。伦敦雾的起因是家庭和工业燃煤。因为大雾起初并没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根本的影响,所以人们也没重视,问题就遗留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谈到了伦敦人对伦敦雾的看法。大雾首先带给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恐慌,而在女性身上,这种恐慌更多体现了一种威胁,而威胁本身则是由于她们不合理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但另一方面,艺术家却对这大雾趋之若鹜,因为大雾带给了他们灵感,莫奈等人更是在伦敦的大雾中创造了著名的印象派;而除去特定的群体,其他人对伦敦雾是有爱有恨的,人们在议论作为“伦敦特色”的大雾同时,其实也是在谈论伦敦本身。
最后是伦敦雾的解决。表面上看,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与相应的技术进步是关键所在,但根本上,既然伦敦雾因人而起,那么解决起来还是要靠人们观念的转变。即便是大雾问题很严重,人们依旧对家用煤炉十分执着。不过随着1952年的一场“杀人大雾”降临,人们的观念彻底改变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成为众望所归,因此伦敦雾的消失,也便水到渠成。
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伦敦雾的解决之路,也可以提供给我们许多启发。立法需匹配现实,而技术进步则是人们改变现实的保障。但解决雾霾问题,更需要人们观念上的转变。我们自然不能像英国这样,走“先污染,先治理”的老路。适度发展,寻求环境保护与物质进步之间的平衡,或许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但具体要如何去做,就需要更多的探讨与实践了。
在经历了好几个雾霾弥漫的冬天之后,2017年的冬天,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尽管天气异常寒冷,但重新看到冬日晴朗湛蓝的天空,也让人十分愉快。不过,雾霾问题依然存在于很多城市,解决也一定需要一个过程,过分恐慌和盲目乐观也许都不是恰当的态度。正视问题,才能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