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开宗立派的双子星,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那老子就是中国的柏拉图,前者关心人与现世,后者关心道与未来。老子的思想抽象深奥,留下的《道德经》更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其首章中便可见一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首章开宗明义,“道”是可以说出和领悟的,但不是用通常的方法去悟。悟道的方法是可以说出来的,但也不是用通常的方式来说。“无”的悟道之法是天地之始,“有”的领悟方法是万物之母。因此想要观察“道”的奥妙常常就要体悟“无”,想要看出“道”的端倪常常就要体悟“有”。“有”和“无”都共同生出于“道”,只不过是悟道的两个方式,都可以称之为玄,玄与玄的循环往复,就是领悟“道”的关键啊。以上是个人对首章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几个要素,一:老子心中至高的“道”是什么。二:悟道方式中的“有”和“无”怎么解释。三:玄之又玄,是怎么成为众妙之门的。四:老子的思想服务于什么。
老子所追求的道一定独立于一切且高于一切的,相当于决定万物发展的规律。其中规律运行最重要的法则就是“有无相生”,有和无又有着两种含义,一是共存体的发展关系,并非简单的矛盾对立。二是发展作用的不同层面体现。老子把矛盾的事物都看作是共存体且可以相互作用,提供发展的动力,不可偏袒割舍任何一方,要以平等的心顺应缠斗。二三章中列举了美恶、难易、高下、长短、贤庸、贵贱等等矛盾之物,表示不可以可以推崇一方,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强行加强一方,另一个也会反弹,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类似于经济危机,经济泡沫越多最终崩溃越惨。发展作用的层面体现更核心深奥,第十章中以“毂”、“埏埴”和“室”为例,不可以只看到有形的方面作用,如果没有填充其中的无形,也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工具。这其中就提出了一个二元的平等关系,两者可延申至发展整体的两方面,类似于质变和量变。第二十四章中提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想站得高靠踮起脚是不稳固的,想走的远靠张大步伐是不长久的,自我夸耀反而难建功勋做众人之长。警示人们不可只看重结果,质变,更要积极面对走向提高过程中的积累,把因果看成是统一平等的整体,不可揠苗助长。玄而又玄,就是通过“有”的积累,慢慢透彻掌握形成“无”,发展到下一阶段又新生“有”,再吸收转化为“无”,以此往复,一步步发展下去。四十二章总结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真正的“道法”,顺应自然规律。
老子正是领悟了“道法自然”,才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为无不为,反对人为干涉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以一己之私欲打破原本的和谐,因此老子把道融入万事万物的态度基本符合“大道至简”。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老子都是直接描述了“道”之和谐,就是要保持质朴,无需借力雕刻。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安民的根本态度和方式,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等等都主张顺应人性的质朴,不强化人们的争斗,以自发的动力达到和谐发展的节奏。当然一个社会要运转成此等境界可谓遥不可及,因此最后老子提出了一个理想世界。
老子思想的应用基于“小国寡民”。即使对于平民和君王都提出了悟道的方式,但放在现实世界里很难实行,只能寄托于乌托邦,那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欲见贤”。这和儒家的大同世界还是不同,老子依旧反对外力的干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发展系统,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去自然的觉醒,玄之又玄,一步步顺应道法自然。总之这是一个属于老子的想象世界。
《道德经》中的“道”以及“用”,可以说及其超前,时代发展越久越能体现其中的奥妙与价值,在如今的社会更是需要一颗上善若水的心去泰然处之。即使其中包括了很多时代的局限性,但道法自然的理念仍是我们时时刻刻需要遵守的。道可道,非常道,希望有天“道”能成为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