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拜读了褚清源老师的作品《立场》,很亲切,很感动!褚老师用《立场》表达立场:不改初心,问道课改,集结希望,预约未来!
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教育改革也身在其中。教育是让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变得更不同,是让梨树结出梨子,苹果树结出苹果,而不是让每一颗苹果树都结出何首乌。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望得见童年的“青山”,看得见童年的“绿水”,记得住童年的“乡愁”!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求效率的课堂。要实现这样的课堂必须真正解决好三个我们都熟知的问题:一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即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二是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即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是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即学习效果检测。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身为教师的一员,在课改的浪潮中,我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也体会过失败的郁闷。回顾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往事,有那么两个故事,它们就像晶莹的浪花,在课改的浪潮中时时涌起,不断提醒我及时总结与反思,为我指明努力的方向。
故事一《抽签课伴我成长》—我要把学生带到哪?
听到学校要举行抽签课,我的心真是紧张到嗓子眼。各学科老师都来听课,而且又是在仓促的准备之下。很幸运,第一轮没有抽到我。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静下心来细想,抽签课展示的就是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于是,在备课中,我的脑海里时刻都记着—这节课我要把学生带到哪?我顿觉整个人轻松很多。教学目标确定了,我顿觉整个人轻松很多。下面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都是围绕它来进行。可是有时候,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太多反而低效!我又一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对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不熟悉。于是,再次备课,我告诫自己多去观察每个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人教版英语总会在每个单元C部分小故事中通过诙谐幽默的形式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把下一单元的重点呈现给大家。所以在备课的时候,类似这样重要的教学资源一定要抓住,不要因为它是每个单元的了解部分而放弃。同时,这种形式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在教学中是否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编顺口溜,编小对话,编故事等等)做到对知识的承上启下呢?
很幸运,第二轮和第三轮的抽签课我都榜上有名,真是得到极大的锻炼。不仅心态得到了锻炼,而且自己的讲课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当再次听到我要准备一节抽签课时,我很平静地打开课本,我要把学生带到哪?我又是怎样做的?练习检测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一番细细斟酌之后,我信心百倍地走上讲台……
故事二《关注沉默的孩子》—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当公开课的下课铃打响,抬头看到大家满意的笑容,我为这节课暗自庆幸成功。这时一个学生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说:“龙老师,你上课的时候我的同桌一直在书上画画。”我一听,心里顿时一惊,慌忙问道:“他为什么要画画?”学生告诉我:“他觉得这节课你提问他太少了,就是举手了也没叫他。对了,有些地方他觉得有点难,感觉这节课都是给其他同学讲的,很没意思。”之后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看来我在授课时还是没有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我的设计环节并没有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与提高,这节课是失败的。其实,在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主体。活跃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却往往容易忽视那些沉默的孩子。可是他们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我,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每一位学生原本都是一个鲜活的能量体,那些被老师关注的能量体就会发光,发亮,变成正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正视自己,努力做到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为饱满的能量体,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掩卷沉思,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得多。课改,就是我该做的事情,它是一段长期的旅程,我们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需要勇气和坚持,需要不忘初心,不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