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疯狂的看了两三遍《三傻大闹宝莱坞》。
搞笑不是这部戏的主体,对教育制度的抨击和对兴趣一如既往的追逐才是这部戏的真谛。我羡慕男主兰彻,一路走的顺风顺水,三个男主贯穿全剧的纯洁友谊,也是我羡慕的。因为走到现在,我发现我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了。
临近毕业,三位男主在成绩榜上看自己的成绩,法兰和莱俱分别在成绩榜最下面找到自己的名字,但是当他们没发现兰彻的名字时,两人大惊失色,因为他们最好的朋友可能没有成绩,那种对朋友命运的紧张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他们看到第一名是兰彻时,两人顿时十分失落。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最好的朋友会产生这种错落的感觉,最好朋友明明取得了好的成绩,为什么自己会失落,甚至是觉得不可思议或者嫉妒呢。
直到有一天……
直到那一天,好久不联系的Q突然联系我。Q是我初中到大学最好的朋友。他问我有孩子没,我说还没有,他说自己刚有了个女儿,我说恭喜啊,喜得千金。他问我是不是还在学校周围租房住,我说是,虽然那时我们已经搬进了新房。简短的联系到此为止,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也没有更多的话去讲。
我熄灭手机点亮的屏幕,回忆起这个我曾经最好的朋友。
初中时候,我们非常好,说不上谁学习好,谁学习差,大家水平也差不多。当时我们都挺健谈的,他在他们班是班长,我在我们班是学习委员。他们家离学校很近,走读。我离学校很远,住校。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周末放学,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他家吃饭。他们家家庭条件不好,甚至有点差,有个哥哥师范毕业,在镇上做老师。他的父亲年龄很大了,当时就60多岁。指着在镇上的集市卖点小东西过活。但是他们家的书很多,每次去我都带几本书回来看。他父亲看的懂古书,我当时十分钦佩他。Q当时就显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我不行,我喜欢跟风。但是当时我没有佩服他,甚至有点看不起他,因为家庭条件确实不如我。
高中,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但是彼此有书信往来,寒暑假也会去他家玩。他家依然贫困,见面聊的最多的还是家里不幸的琐事。只是见面的次数明显少了。
Q考上我们省会一所二类本科学校,学的工商管理。我也考上这所大学,学的国际贸易。当时上大学的时候,Q家里学费凑不齐,我跟我爸借了2000块给他交学费。我想这个恩,他能记一辈子。后来他到我们家当面道谢。大学时期,我们见面不多,感情逐渐变淡。只是有次去他宿舍,他摆弄着别人的电脑给我下电影看,说起话来还是一家人的样子。在学校的时候,他进了学生会,组织能力进一步发挥。还没毕业就做起来咨询的公司,当时只有几个人。我也没看好他,只是觉得还是以找工作为主。后来的联系更少了,也渐渐淡化了感情,他的公司地址变来变去,也没什么进展。
然后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们已经失去了联系。
这是毕业第5年了,我们各自成了家。某个早晨,我还在愁着公司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我的房贷车贷怎么还的时候,我顺手拿起了手机看到了Q的QQ空间,这是我们现在唯一的知道对方状态的纽带。我一条一条的翻看他的状态。从上面看出他现在颇为风光,是一家小型招聘公司的老总,在几月几日买了新的座驾凯迪拉克;在几月几日参加了哪个学校的兼职招聘会;在几月几日公司登陆新三板等等。我完全想象不出,原先家境贫寒的他在这短短的5年能做出这番成就,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能是在作秀;他的公司盈利能力可能还不如我的工资高;他买凯迪拉克是为了公司充门面。各种不可思议的嫉妒心理充斥着我的脑海。瞬间我不高兴了,早晨和妻子一起去上班,也没有给她好脸色。我知道我只是接受不了曾经最好的朋友如今的发展,我接受不了他比我好,因为在我记忆中,他一直都不如我。这种状态让我很尴尬,一方面作为朋友,我祝愿他越来越好,一方面我又觉得我的想法很古怪。我做人的原则可能有问题。
我想即使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吧!
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最好的朋友,起码在当时,那段时间,两个人的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要是一高一低也很难有共同的交集。如今想起他,自己的心里能接受的肯定还是当初记忆中的那个他。心里悬殊差值导致了心理失落,甚至是嫉妒。是啊,我嫉妒他这几年的巨大变化,越走越好;也为自己与他的差距越来越大感到羞耻。那时候差不多甚至不如你的朋友,如今比你强,你是什么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