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第七科「瑜伽壞」分二科。第一科「徵」子七、瑜伽壞(分二科) 丑一、徵【云何瑜伽壞?】 「云何瑜伽壞?」怎麼叫作這個止觀的修學是被破壞了,不能成就了。這是「徵」。 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略辨四種」分四科,第一科「標」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略辨四種(分四科) 卯一、標【謂壞瑜伽略有四種。】 謂壞瑜伽略有四種不同。卯二、徵【何等為四?】 第二科「徵」。第三科「列」。卯三、列【一者畢竟瑜伽壞。二者暫時瑜伽壞。三者退失所得瑜伽壞。四者邪行所作瑜伽壞。】 「一者畢竟瑜伽壞」這是究竟的被破壞了,無論怎麼樣都不能成就了。「二者暫時瑜伽壞。三者退失所得瑜伽壞。四者邪行所作瑜伽壞」分那麼四種壞瑜伽,瑜伽壞不同。這是標列出來。 下面第四科是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畢竟瑜伽壞」分三科。第一科「標」卯四、釋(分四科) 辰一、畢竟瑜伽壞(分三科) 巳一、標【畢竟瑜伽壞者:謂無種姓補持伽羅。】 他的內心裡面,他的阿賴耶識裡面,沒有這個出世間聖道的種子,這種人是「畢竟瑜伽壞」。巳二、徵【何以故?】 什麼原因呢?第二科「徵」。第三科解釋。巳三、釋【由彼身中無能趣向涅槃法故。畢竟失壞出世瑜伽。】 由於那個人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趣向涅槃的功能,就是沒有那個聖道的種子。 「畢竟失壞出世瑜伽」這個人究竟的失掉了、滅壞了出世間止觀的功德,他是絕定不能成就了,這是「畢竟瑜伽壞」。 下面是第二科「暫時瑜伽壞」分四科,第一科「標」辰二、暫時瑜伽壞(分四科) 巳一、標【暫時瑜伽壞者:謂有種姓補特伽羅。】 就是他的內心裡面有這無漏的功德、有這無漏的種子。這是第一科「標」。下面第二科「徵」。巳二、徵【何以故?】 下面第三科。巳三、釋【由彼身中有能趣向涅槃法故,雖闕外緣時經久遠,定當緣會。修習瑜伽令其現起。善修習已當般涅槃。】 「由彼身中有能趣向涅槃法故」這是第三科解釋。「雖闕外緣時經久遠,定當緣會」,這個人是暫時瑜伽壞,他內心裡面不是經過栽培,自然而有涅槃無漏的種子。他有這個種子,但是也需有外緣,就是有佛出現世間。前面解釋過,在「修所成地」那兒有解釋過、在「聲聞地」一開始也有說到。雖然是沒有外緣來幫助他的時候,「時經久遠」這時間經過有很多劫。「定當緣會」決定因緣會具足了,終究有一天佛出現世間了,而他這時候沒有業障,那麼他見佛聞法有了信心。 「修習瑜伽令其現起」他這時候能修止觀,就使令那無漏的種子發生現行了。 「善修習已當般涅槃」而他能夠努力去修習,他就能得涅槃得聖道了。巳四、結【是故說彼所有瑜伽暫時失壞。】 不是永久的,是暫時失壞。這是第二種。辰三、退失所得瑜伽壞【退失所得瑜伽壞者。謂如有一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 這是第三種「退失所得瑜伽壞者」是什麼呢?「謂如有一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這個人他能夠修學聖道,他是修止觀先修止,先修止的時候得了色界四禪,得了初靜慮,乃至二、三、四靜慮。得了靜慮以後「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得到的禪定又失掉了,不是得聖道退掉了,得聖道是不能退掉的。在《瑜伽師地論》立場得了聖道以後是不能退的,只有得禪定會有退的可能。或者是自己放逸也就會退掉禪定,或者其他的因緣也會退掉禪定的。「若安樂住」就是這個禪失掉了。這是「退失所得瑜伽壞」。辰四、邪行所作瑜伽壞(分二科) 巳一、釋(分二科) 午一、不如理行【邪行所作瑜伽壞者:謂如有一不如正理精勤修行。雖多用功無所成辦。不能成辦一切瑜伽亦非善法。】 「邪行所作瑜伽壞者」這是第四科,瑜伽壞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不如理行」。 「謂如有一不如正理精勤修行」就是有這麼一個人,他不能夠隨順佛陀所教導的正理去精進的用功修行,他不。「雖多用功無所成辦」雖然他也很能夠很長時期的用功去靜坐,但是也不會有成就的。「不能成辦一切瑜伽亦非善法」,他不能成辦一切佛法中所說的瑜伽。「亦非善法」他就算是有一點成就,那也不是善法。看《披尋記》。《披尋記》九四七頁:《亦非善法者:謂雖精勤修行,然由非理作意所引,或起顛倒、或起邪見,是故名非善法。》 「亦非善法者:謂雖精勤修行,然由非理作意」由於他用功的方法,不是佛法中合道理的修行。「所引或起顛倒、或起邪見,是故名非善法」。我們在前面那個「有尋伺」的三地裡面,那個不如理作意裡面,也提到外道得到四禪八定,得到四禪八定反倒有邪知邪見這些題。午二、虧損淨命(分二科) 未一、別辨相(分二科) 申一、起惡欲樂(分二科) 酉一、招集利敬(分二科) 戌一、舉因緣(分二科) 亥一、為說法【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而識聰銳。覺慧猛利。成俱生覺。善攝所聞,於聞究竟,或少或多。或住空閑。有在家者及出家者。為性質直。來至其所。因為說法。令心歡喜。】 「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前面是不如理行,他很難成辦瑜伽。現在是第二科「虧損淨命」就是清淨的生命,清淨的生命就是生活所需都是如法的,由如法行為來的,叫做「淨命」。現在不如法,非法的手段欺騙人來的生活,那就不是淨命,就是破壞了淨命。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辨這個說明「虧損淨命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起惡欲樂」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招集利敬」。就是欺騙人得到了利養,得到了恭敬。分二科,第一科「舉因緣」。怎樣欺騙人呢?就說這些因緣分二科,第一科「為說法」為人說法。 「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說有這麼一種人,他的煩惱很多,貪瞋痴的煩惱很多。「性多瞋恚」他的心很不清淨有很多污染。 「而識聰銳」但是這個人雖然煩惱很、很污染,但他的心很聰明很靈敏的。 「覺慧猛利」他的智慧還是很厲害的很勇猛、很利、很銳利。 「成俱生覺」他這個是與生俱來的智慧,不是經過學習的,是前生帶來的智慧很高。 「善攝所聞,於聞究竟,或少或多」他若聽聞了一個道理,他就能攝持住而不會失掉,記憶力很強。「於聞究竟」對於聽聞的事情,他能把這件事思惟的很圓滿。「或者少分的,或者多分的」這個人,這一段表示智慧很高。 「或住空閑有在家者及出家者」這個人或者是他在閒靜處,不是在城市裡,在閒靜處住。在那裡住的時候,有在家的人或者有出家的人。 「為性質直」這個在家人、這個出家人,他的頭腦簡單這個人。 「來至其所」這個人來到這個有智慧而又多煩惱的人這裡,到空閒處。 「因為說法」這個多煩惱有智慧的這個人,就給這個在家人、這個出家人說法,他所知道的這些事情。 「令心歡喜」使令頭腦簡單的出家人和在家人聽了很好心裡歡喜。這是為說法的因緣而得利敬,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段。 下面這第二段「行矯詐」。亥二、行矯詐【又行矯詐。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 而這個人又會表現出來一種欺騙人的威儀,「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虛妄的,就是有意的欺騙人,現出來身相應的調善所作,現出來語相應的調善所作,就是表現出來有修行的相貌,這是「行矯詐」。這是第二科「顯所為」。戌二、顯所為【由是因緣招集利養恭敬。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為諸國王大臣居士乃至商主恭敬尊重,咸共謂之是阿羅漢。】 就是由前邊為人說法和行矯詐這二種因緣,他就是招集來利養恭敬,別人對他有所供養對他還很恭敬。 「稱頌大福德想,及得種種衣食臥具」讚歎他是大福德,就是這樣想。「及得種種的衣食臥具病緣的醫藥,及資身的什物」這些生活所需得的很多。 「為諸國王大臣居士乃至商主恭敬尊重,咸共謂之是阿羅漢」說這個人是阿羅漢,就是這樣子。《披尋記》九四七頁:《又行矯詐等者:謂如前說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就是為他作種種事),乃至廣說。(陵本二十二卷十頁)此應準知。》酉二、恐失利敬(分二科) 戌一、戀著愛眾【或於隨彼迴轉弟子。若諸出家若在家眾,戀著親愛。隨順而轉。】 這是第二科「恐失利敬」。前面第一科是「招集利敬」招集利敬,得到利養恭敬了,他用這個欺騙的手段得到了利敬。得到了以後呢,他又害怕失掉利敬。分二科,第一科是「戀著愛眾」。 「或於隨彼迴轉弟子」或者這個人「隨彼迴轉弟子」,就相信他的在家人或出家人「隨彼迴轉」他叫他怎麼的就怎麼的,隨他意的活動。 「若諸出家若在家眾,戀著親愛」他和這些人互相戀著、互相親愛,就是有了感情了。 「隨順而轉」他這個在家、出家的弟子,隨他的意思去活動,他教他怎麼的他就怎麼的。(20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