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以前兔从没追究过这句话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来的,但当兔去了解之后,恍然大悟——这句话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
你们可能会问,雕塑家怎么啦?
雕塑家做的事,不就是把一块块平凡到“泯然众人矣”的材料,雕塑出千变万化的美嘛。
但是日常生活的雕塑家,你听说过吗?
能把平凡日常雕塑出美来的人,马上你们就会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是枝裕和,是著名的日本导演。
在他的经典电影《奇迹》上映期间,他写成了这本我们今天要说的随笔——《有如走路的速度》。
正是从这本随笔里,我们可以从日常之美、平凡之美、电影之美三个方面,了解是枝裕和是如何从平凡日常中雕塑出美,并展示到大家面前的。
这也是我们需要有一定经历后,才能渐渐领会他作品的原因吧。
第一部分我们先说日常之美。
日常这两个字,看上去就慵懒没力气,像雕塑家手里的原材料,没什么特别,更不会得到关注。有啥美的?
对于是枝裕和来说,日常是他会慢下脚步来细细挖掘的东西,是可以慢慢汇聚的水中沙粒,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酝酿成他的新作品。
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只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
正因为他对日常每一个小细节的尊重,会停下来仔细观察,所以日积月累,总结出了把最美的角度呈现出来的方法。
例如他提到,他认为最值得描绘的是平凡人普通的日常甚至是这个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那个瞬间。
也正如他自己说的: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第二部分说说平凡之美。
如果说日常是用来形容我们毫无波澜的生活,那么平凡,可能就是用来形容人最没有起伏的词语。
不像韩寒,平凡的人没有跨过山和大海,只穿过人山人海,未曾拥有一切,时常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但是枝裕和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他不仅写剧本的时候着重平凡人的故事,为自己的电影选演员的时候,也爱选平凡人“本色出演”。
先说写平凡人的故事。他的作品曾被记者评价说他一直在拍“落在背后的人”,从不审判角色,也不论角色的善恶。
正是因为他要从“有点肮脏的世界”里发现“突然变美好瞬间”,所以他不需要带感情色彩,只需要屏住呼吸记录那一刻。
如果拍的都是开挂的人生,何来平凡之美?
再说选平凡的演员。是枝裕和选演员可以说是套路清奇,他就不爱用有经验的演员。
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从某一个闪光点把演员和角色联系起来,让演员本色出演,甚至台词也不准备,全靠演员自己发挥。
让平凡人自己去思考,遇到这样的事,会做出什么反应?所以拍出来的,就自然是平凡人的生活了。
当然至关重要的还是,是枝裕和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抓住每一个闪着人性光辉的美好瞬间。
第三部分聊聊电影之美。
是枝裕和本身是大导演,从上面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他肯定不是自夸那一挂的,那他是怎么挖掘电影之美的呢?
首先,他对电影的爱是从小就萌发,坚持至今的。
而成年后的他认为,本质上电影就是一种媒体,承载着一种启发思考的功能,而不是带节奏,让观众非黑即白极端化。
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批判个人,导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设计一个坏人,故事(世界)也许就变得黑白分明,但我认为不这样做,反而会让观众将这个问题带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复思索。
会有这样的“美学理念”,应该是源于他最初的工作经历,他是拍纪录片出身的。
说到纪录片大家就都明白了,导演不会跑去让狮子摆个什么pose,或者让藏羚羊说几句台词。
作品是否能触动人、启发人,全凭导演选择的角度和呈现的方式,也就相当于雕塑家下刀的手法。
是枝裕和在这方面可是炉火纯青,正是如此,他通过作品去与世界对话,去让观众看见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去践行他心目中的电影之美。
正如是枝裕和从平淡无奇中能发掘出美,他的这本随笔虽然琐碎,但讲到的也不只有日常之美、平凡之美和电影之美,在他所及的地方,万物皆可美,处处有奇迹。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暂时还没能进化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先借用一下是枝裕和的镜头和笔尖,通过他的作品去品味我们身边的小美好。
你一定会发现,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果然有许多曾被自己忽视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