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刚刚看完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书中主人公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世界一片空白,亲情、爱情、友情等一切情绪纠葛,甚至是生死,所有普通人难以割舍的所有羁绊都不在他的眼里,他是一个清醒的局外人,又是一个真实的旁观者。
每个人活在世上,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标签。举个例子,我是我,是父母的儿子、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公司的员工等一系列的标签,以后还会有孩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等等新的标签。而《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索尔就是这么一个异类。他身上的所有羁绊等等一系列感情都被他抛去了,成为了真正的“自己”,或者说甚至连自己都已经不是了。即使他在法庭上旁观别的人来辩论他的生死的时候,他的思想都可以飞出法庭,飞向街上卖冰淇淋的小车。
主人公被定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面没有哭。我不是学法律的,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他们司法程序中有什么漏洞之类,我只是比较在意那些人为他定罪的逻辑。
1.主人公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在母亲葬礼上抽烟喝咖啡,在母亲葬礼的第二天和女人看电影、约会。母亲的死亡对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他是个冷血的人。
2.因为他是个冷血的人,所以在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时候,他是故意动的手,而在击倒阿拉伯人之后又连开四枪的行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3.在法庭上,哪怕在上帝面前,他都没有应该有的忏悔态度,更能证明他没有悔过的意识,他的犯罪行为是主动的。
所以他被判了死刑。
从某种方面来讲,这个逻辑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即使在法律上不存在可以量罪的因果关系,但是他的行为的确可以将它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
很多人一定知道“上帝视角”这个词,比如看书、电影、游戏等活动中,我们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其中人物的,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等一系列的人物互动,哪怕这些人物所有的情绪波动和言行举止都是被人所设计好的。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感受到
这里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都是被人设计好的,而反抗却没有丝毫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
是积极的接受?还是消极的对抗?
显然,这里的主人公选择的是后者。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想要和作者对抗的书中人物,拒绝一切被安排好的东西,他的所有情绪波动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他身外的一切事物都与他无关,身外的所有事物都对他没有什么干扰。都说新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由岁月在上面留下痕迹。而他,将自己重新活成了一张白纸。
但是他毕竟无法成为像电脑一样冷冰冰的生物,在他仿佛空虚的人际气泡中,还是存在他本身的情感,对情人肉体的渴望、对生还的期许。直到神父的来临,他终于咆哮了出来,并拒绝神父的一切帮助。
他一直以来努力维持的节奏被打破了。
他了解了母亲为什么在晚年又找了一个“男朋友”,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头再来”的游戏。他终于敞开心胸,接受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