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诗不可以讲透,否则就肢解了诗意的美,可是我感觉,不能讲透的是生拉硬拽或者一知半解,能够把诗讲成诗,学生肯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的。
诗意的美肯定需要阅读,实现对一些东西的更深层次的体验,但是更需要的是创造一种意境,用诗一般的东西让学生走进来。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现,可以很多人就只是一读了之了,阅读可以让一些孩子走进诗,如果想要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诗,只有阅读是不行的。
能够把诗讲成诗,这是我的一个感觉,很多诗性的东西,都可以有诗一样的表达,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奥性存在。
也许有的孩子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回到朦胧和品尝,但是在学习阶段,必须形成对认识诗的基本性常识,需要做具体而有价值的讲解。
这种讲应该是在保护诗的基础之上,一个喜欢诗的人,不应该是盲目的喜欢的,盲目只有对有天赋的人才可以例外。
大部分学生都需要更好的走进去,实现对诗意的文本性把握,这需要教师做出足够的心灵,形成一种体验只有阅读是不可以的,还需要增加上有价值的解构。
我们中国人的极端化思想早就被孔老夫子看破了,他的那句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有问题的,只有中庸最好,或者叫恰到好处。
学诗也是这样,诗可以读,也可以解,解得恰到好处,读的美不胜收,才是真正的走进了诗,所以解诗实在是一个需要老师不断自我提升的技术活。
我们能够把自己感觉到的,非常抽象的东西说出来,也许这就是水平高下之间的一个分界点,水平高的人可以深入浅出,能够见常人所未见。
普通人即使感觉到了,也只能藏在心间,形成一种故作高深的疏离感,但是这对老师来说是致命的,如果不能够把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传递给学生。
这样的话学生只能用另外的体悟来代替理解,进入一场玄学的赛跑,没有办法让自己真正的学会一首诗,或者是成为一个创造诗歌,进行诗意表达的人。
当然这样的讲也不可以过滥,要讲到精彩处,讲到学生心灵里,让他们在个别字词和美好句子上,有更加深入的体验。
所以在考试时,那种阅读赏析确实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的走进诗,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学习那样的赏析精神,在讲课的时候,而不是下课以后,考试中遇见了,再来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式的学习是最失败,那才是真正的肢解一首诗,必须能够抓住诗意点,也能够找到整体感,这样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突破一些难关。
也许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下一个课题吧,如何让孩子诗意盎然的学习诗,读只是一个方面,教师的高超讲授是另外一个方面,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来自我提升和自我突破,首先还是要先写一写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