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完电影这么堵得慌了,上一次好像还是《百鸟朝凤》。
从乱入嘻哈到集体黑色幽默,《驴得水》确实在荒诞中带着十足的讽刺,不只是让人看清人性的丑与恶,也让人看得清教育的双重作用。剧本改编于话剧,难免会有点戏剧夸张的成分存在,难免会缺少电影荧幕背后所散发出的那种力量,画面和取景虽然是小成本,也没有德高望重和家喻户晓的明星演员,但正是平淡与朴实中流淌出的这种真实与感动,才是最打动人心的点。
三民小学几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中最耐看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完整,几乎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也正是在这些人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我相信魁山喜欢一曼,相信铜匠对一曼发自内心的维护和保全,也相信他们之后对一曼的极尽羞辱。他们对一曼的喜欢,既是一厢情愿的善意揣测,又是得不到也别想让别人好过的自私的占有欲。我相信铁男的善良直爽,也相信他在枪口下的懦弱无能,或许语言上的巨人都是行动上的矮子吧,但当枪杆子指着你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为了知识分子的一腔信念,保住自己仅存的气节…
从电影本身来看,最让人心疼的人是一曼,一路以来的经历让她抛却曾经沧海,却因为一个铜匠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或许太多人觉得一曼的自杀略显突兀,可我觉得去另一个世界,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管,才是她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最好选择。
除了一曼,铜匠和校长也是颇具悲催色彩的两个角色。一个单纯善良没文化的普通人经历过被培训、被“睡服”,得了校长的几本书变得不再是单纯的动物,他明白了受教育前,人们看不起他;也明白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甚至明白让他接受教育其实是为了利用他,也许这就是对教育的最大讽刺…而校长却是我们想批评却恨不起来的人物,他为了教育事业不禁放弃尊严,甚至差点赔上了女儿的幸福,这点也着实令人心疼。
最让人恨的牙痒痒的无意识贯穿全剧的特派员,那种为了一己之利不惜一切无所不作的嘴脸面孔,借古讽今,让人觉得既真实又可悲。
影片最后佳佳临走时对校长说的那句“如果过去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是引人深思的。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只看到了既得利益,而忽略了以后要为此付出的代价。与其想着改变别人的陈腐思维,不如先改变一下自己的固定思维。
回过头来再看知识分子,这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围城》,二者其实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年代相差不远,都有战争,都是教育开始慢慢兴起的时代。魁山和铁男其实就像是辛楣和鸿渐的影子,在既得利益与理想抱负间展现着自己的人生百味。回首过往,让我们备受感动的其实是知识分子长青践行,为着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气节,而如今,知识分子这四个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反倒是更多地被赋予金钱和地位的字眼,忽略了原本的意义。但我认为,不管什么时代都需要有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应该抛开政治,抛开金钱,去思考和认识这个时代,因为他们才是我们最好的引路人。
愿我们都能不随波逐流,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