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MOM
出乎意料的是,我看这部电影,竟然没有怎么哭。
事先放在口袋里的纸巾也没有派上用场,弟弟也是。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那么地被感动到,或许是因为电影中的晓玲妈妈做的事情,在我看来是“平常的”,因为很多事情,我妈已经做啦,或许晓玲妈妈对晓玲的“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够了”的期望,比不上我妈对我的高期望。
贾晓玲一定是最难过的那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还没有做过让她开心的事情?还没有成为妈妈的骄傲?
可是我在想,
一方面,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向我们传输着很多很多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这种爱是无偿的,这种爱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基础之上的。
可是这种“爱”真的是子女想要的吗?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晓玲妈妈送晓玲去学校的时候,先坐上车,然后转身下车,在雪天步行回家,向我们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可是,如果晓玲看到会怎么样呢?她会心疼吗?她会难过吗?她希望母亲这么做吗?
另一方面,爱的方式总会因人而异,当晓玲一遍遍地因为成绩不好,被请家长的时候,她妈妈一次次地进入办公室,却没有责怪晓玲;当晓玲的假冒录取通知书被发现时,她妈妈也没有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而是骑着脚踏车带着晓玲说着笑着;当晓玲向大家伙儿宣传“英子是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的时候,英子满脸宠溺地看着晓玲。
这种“自由的爱的方式”会出现多少个家庭中呢?又有多少个妈妈仅仅只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可以了呢?又有多少个妈妈会想办法支持孩子的各种想法?
爱能够给人带来温暖与力量
但是有时候爱也是一种枷锁。
还记得我以前的一个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是富人家的小孩,不是为了我自己能够生活得多好,而是那样的话,我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
我妈妈是很棒的一位女性,我的记忆中也只是留下了我妈妈现在的模样,她年轻的时候的样子我也不记得了,我知道她勤劳能干、能吃苦、节约、为了家和孩子付出很多很多,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她不要那么辛苦,不要那么无私,不想她那么累的同时也有很自私的成分,因为我不想背负那么重的心理负担:爸妈那么辛苦,你不可以那么轻松地生活,你必须努力,必须好好挣钱;爸妈那么节约,你不可以乱花钱,不可以铺张浪费;爸妈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要知恩图报,你要什么都想着他们……
能不能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能够每个人先爱自己,多出的爱再给予别人?
能不能让我们的好生活不建立在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基础之上呢?
能不能让我们少一点“爱的枷锁”,多一些“自由的爱”呢?
能不能我的家人生活得很开心很好,我也生活得很开心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