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聊天时,席间有朋友谈到她有段时间身体不是很好,经常会咳嗽。她的一个同事,心理学爱好者,便给她出主意,让她试着学会和她的身体做链接,和她的肺做链接,说是这样,她的身体便会好起来。朋友说,听她同事的话,让她心里直发毛。
说完后,朋友问我,心理工作者是不是都这样“神叨”。我苦笑,一时不知该做何反应。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另一段经历。那时,心理健康教育刚刚初露头角,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些涟漪,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因工作变动,领导找我,让我接手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谈话几近结束时,领导玩笑式地说了一句话:“你要好好做这个工作,但不要象XXX(在我前面,担任心理咨询室工作的同事)一样,让自己魔怔”。记得,当时的我一脸地的惊诧。
人的一生拥有着多个不同的角色,儿女、妻子、丈夫、朋友,还有因为工作而拥有的角色,如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不胜枚举。角色多了,角色的切换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每个角色都有角色的标准与要求。每个角色中,我们都需要全身心演绎,这是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角色的成功,需要角色的投入,越投入,越成功。而角色越投入,角色转换时就越难。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前面两个例子,其实就是沉浸在角色中,角色间转换失败。
角色转换需要你对角色有清晰的定位,同时清楚角色的界限。
有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对我说,她不想听我从心理学专业方面进行分析,也不想我以心理咨询的模式方法和她谈话。因为她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她认为心理学对她不起作用,没法理解她内心的想法。我告诉她,在咨询室里,我的身份就是一个咨询师,而非她要求的长辈或朋友。同样,生活中,放下咨询师这个角色,如果再“链接”、“投射”、“内在小孩”等词语不离口,会让对方一头雾水的同时,感到没法沟通交流,甚至会有卖弄的嫌疑。
我们经常提到,要将工作与生活分开,尤其是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中。推开家门的那一刻起,你的社交角色、工作角色已暂停,而家庭中承担的角色被重启。作为家人,我们不能用工作角色的标准来面对家人,也不能要求家人承载我们工作角色的附重。
人与人之间要有界限,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他人的事,哪些是老天的事。我们需要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对于他人的事,我们可以在他人允许的限度内提供帮助,但没有决定权。同样,角色之间,也需要“什么山唱什么歌”,避免“歌曲串烧”。当然,角色的经历与经验、知识可以借鉴,但角色不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