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本杰明的一生》,讲述的是一个人逆生长的过程,导演把本杰明的一生倒着演译了出来。正常的人生秩序,先进托儿所、幼儿园,然后是学校、接下来工作、失业、创业、发达、富有,或是失业、贫穷都要变老,最终归于尘土。
最近父母入住了当地据说最好的养老院,估计除高干有特别待遇的人之外,这个养老院的受众群体是退休的高知、企事业高管为主。想想仿佛很不错似的。
首先是住宿的条件类似三星左右的宾馆级别,说是有球、牌等娱乐设施还有健身房、游泳池等。每月的月供一对夫妻要一万多,还不管三餐,也就是说三餐要去食堂自己买了吃。
其实养老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有的人活到老,干到老,永不停止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当今的世界领袖级人物,很少见到他们愿意退出政治舞台的,还有很多音乐家、科学家也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
那么人何时归于养老,何时是该去养老院的时候呢?确实因人而异,我的婆婆九十岁的老科学家、生命科学教授,育人无数,失去老伴后一直一个人住在家里,坚决不去养老院,家里有一个住家保姆做家务,给她做饭,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家里,读书、看报、喜欢看电视节目。有精力的时候自己写写回忆录什么的。看得出来精力和体力不能像年轻一样,但她的精神世界很丰富。
自然万物生生息息,人总是要变老,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么如何的老去?特别当你力不从心,无法自理的时候,养老院的服务估计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择了吧!
有些人的观念是有品质的生活是活着的意义,因此坚持自己安排生活的节奏,老了慢慢走,简约自己的拥有度,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把其他的事情放下,专注自己人生的那个“句号”如何园满。
也有些人觉得老了就应该是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估计年轻的时候拼命挣钱就等着老了好好花呢?
总之人到老了,想法各有不同,一旦入住了养老院,就要服从养老院的规定了。
如今中国的各个大城巿老龄化十分严重,老人也都希望有个令他们满意的养老院,可是冷观下来能让入住的老人满意的实不多。或许宣传活动做的非常到位,吸引了老人入住,可是住不了多久,老人就不喜欢了,没条件离开的只得硬撑着,有儿女帮的,都溜号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的养老院开成了托老所!说的好听点的就是幼儿园的模式转型收老人的方式。
如果把养老院开的如同幼儿园一样的,老人们会满意吗?我想当然不会!
对年长者来说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体力上服务要求真的跟幼儿园托儿所差不多,但是实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年长者拥有的是阅历丰富的人生,只是力不从心,甚至记忆衰退,脑不心了。而幼儿园的孩子刚几乎是白纸一张,最早认识世界的启蒙阶段。所以对于易教易学,他们渴望模仿、成长的时候。而年长者则完全相,他们的世界观早己拥有固化的模式,更需要自我展现和舒解!
在养老院简单的开展书法作品展、返老还童AI作品欣赏、体育运动比赛,更加加重了年长者焦虑心态的淤积!光面光鲜亮丽的活动,好像常人看来很热闹、新鲜,其实对年老者不仅没有心理疗愈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他们对“老”的恐惧!
这也是为什么养老院的经营者自以为为老人考虑的够周全了,却无法真正留下老人的入住!
希望养老院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多的思考这个问题!切实认真的以想长者之思而思,做长者之为而为之的事,才能更好的发展好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