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终于将工作确定下来后,我发现我终于找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我心头上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从2018年10月份以来,我就充满了了各种焦虑,这种焦虑随着毕业的到来不断加剧。我开始漂泊,我似乎哪里都可以去,哪里都能接受,于是我不断申请各个地方、各种岗位的工作,身体也随之不断移动,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面试了一个新的岗位,却发现自己不喜欢,于是又不得不原路返回,多次反复之后,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眼看着自己的朋友一个个都找到了满意工作,心情经过比较后更是惆怅。
我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经过多次面试,我发现没有一个岗位是轻松的,也没有一个工作是我喜欢的。也许,小孩子才谈喜欢,成年人都谈责任。
焦虑之下,我各种工作都去投,也无论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但事实上,招聘单位往往有自己的标准。常见情况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定位和需求评估不当,每次我要么高了,面试单位担心我无法长期待在那里,或者要么觉得我低了,能力不如其他面试者。哎,思来想去,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不断试错后,我不得不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该走哪条路。我才发现,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去招惹那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领域,也不要去尝试那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作和给自己太多选择和退路。只是我明白这个道理,已经是很晚的事了。
我的专业是人类学,这个学科曾经对我有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它将我引入到了生活的另一个层次,给予了我看待世界、他者和我自己的新的眼光,它也锻炼了我的思维方式。可是呀,这个学科在国内的处境堪忧,除了进高校或研究机构做科研,国内几乎没有对口的工作。于是,我们圈内有人盛传人类学是贵族的学科,穷人家的孩子不应该读人类学,因为找不到工作。这似乎给人类学唱了一首无尽的哀歌。
我内心深处非常喜欢这个学科。但这个学科的实用性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尤其是在商品经济下,人类学的教学依然保持在传统领域,比如关注传统文化和乡村。少部分人类学家将自己的视角转移到了都市,但都市研究相对乏善可陈。什么时候,人类学才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呢?如果它只是自己玩自己的,它到时候该如何生存呢?这些成为我的担忧。我不仅担忧自己毕业后的艰难处境,也担忧其他学这个学科的同仁们的处境。到底我们该走向何方?到底,人类学的出路在哪里?
在这个学科里沉浸太久,我也部分沾染了这个学科的味道,看待问题常常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本来,我天性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但在遭遇了毕业求职的各种打击后,也便开始更加清楚这个现实的残酷。我不抱怨这个学科,我只能说这个学科还有更多发展的空间,我们自身同样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领域,并且让自己发光发热,造福自我和他人。这是我对这个学科的期盼,也是我对我自己的期盼。
人类学的多元和包容,让我对各行各业的人都充满同情。也许,同情是一种骨子里高贵的体现,也许我根本没有资格同情他人,因为现阶段我自身的处境也堪忧。毕业的味道,既甜又酸,同时还带有一点苦。
离开学校后,才发现社会好大。原本熟悉的圈子,慢慢地被各种HR所占据。和他们简单交流后,才大致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我都自动屏蔽了这些东西,似乎这些东西和我不属于一个世界,而这些人,这些事,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着,与我的学习处于同步,只是我看不到而已。如今,我已经从学科、学校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慢慢去接触这个大社会、大世界,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井底之蛙,真正的英雄在他处,而我也将继续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来感知这个世界,并探寻和完善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