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和知识传播的领域,外国人确实热衷于创造各种“某某效应”“某某定律”。这些新名词的出现,一方面是知识探索积极成果的体现。每一个新名词背后往往代表着一种新发现的规律或者现象,比如“蝴蝶效应”生动地展示了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些新名词方便了人们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快速的指代和交流。
然而,当新名词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人们确实容易陷入困惑。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到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过多的新名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简洁性原则。从学习和理解的角度看,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被大量分散。如果每个现象都用一个全新的、复杂的名词来表述,就像给知识的森林中不断增添没有经过梳理的枝蔓,让人在其中迷失方向。
从知识传播角度,这种现象也存在弊端。写作者们为了阐述这些新名词,著书立说,可是当新名词堆积,普通读者会被大量的概念冲击得不知所措。对于一个试图了解某个领域核心知识的人来说,他可能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新名词阻碍了对本质的探寻。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新名词和书籍创作的价值。新名词的创造在很多时候是知识精细化发展的必然。在科学等领域,精准的定义能够推动研究的进步。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创新和简洁之间的关系。适当借鉴奥卡姆剃刀原理,在创造新名词和传播知识的时候,想一想是否有更简洁的方式去表述,是否可以用已有的概念去整合新的发现,从而让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