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这个案例,如果司机师傅先处理乘客情绪,表扬积极承担责任的勇气,而后以此为范例处理事情,也许大家心情都好,一周的开始也会更美好。
早上公交车人较多,大家依次登车后,司机师傅突然大声说有刚上车没刷成卡的乘客,需要再补卡,但是大家都刷过卡,也无法确定司机指向谁。这时候有位乘客站起来,问是否自己没刷上卡,有熟人说帮他刷了,司机瞅了瞅也说不是他。
这时候司机又嘟囔道,手机刷卡慢,用公交卡刷卡快就要等着,否则两个卡同时在刷,机器只能识别一个。接着说这么着急刷卡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抢个座位嘛。这让自告奋勇要补卡的乘客着急了,与司机发生争吵,质问说他为了抢座不成?司机也不让步,认为自己说的在理,就是这么回事儿。好在最后上车的一位老人,用手势加劝说乘客别说了,上班别被小事影响心情。
我是在后面上车的,恰好坐在司机近处,事情经过没有看到,不过整个争论被耳闻目睹,事情只要涉及情绪自然罗生门,倒是对于心情和事情的关系,有了一点点新认识与再反思。
也就是说,司机原本要处理漏刷卡事情,却成了与乘客争论,事情没有成功反而背道而驰,这在他自己看来非常无辜,而倍感生气的还有那位乘客,平白被扣上抢座位大帽子。事实上,这个司机和乘客年龄都五十开外,经历与阅历并不缺少,可见遇到情绪与事情出现时,还是难以协调。
我们对于这个情境也不陌生,如何使自己避免类似事情出现才有意义。理论上,都知道要先处理心情与情绪,再处理事情与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为何事情发生了,我们不自觉就成为情绪失控者?我觉得要思考两点:
一是先处理心情特指先处理对方心情。也就是说,我们处理问题目标很明确,即围绕解决问题进行,但我们都是情绪动物,夹杂情绪又不可避免,才有了先处理情绪的经验教训。但是此事告诫我们,要先处理的是对方情绪,而不是自己情绪,否则就是火上浇油。
这个例子就是如此,司机要求漏刷卡乘客补卡,当然具有职业道德,可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不自觉围绕自己情绪走,成了发泄自我情绪,自己感觉是好了,可是对方感觉糟糕透顶,何谈问题解决呢。
做到先处理对方情绪绝不容易,这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处理好对方情绪后再处理自己情绪。先处理对方情绪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可以把这个目的功利化看待,这样才能有利于执行,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我们自己也是有情绪的,不能压抑情绪自我遭罪,因为就要在处理问题后恰当宣泄自我情绪,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表达,这才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忍辱负重让人尊敬,但并不利于心理健康,这样做的代价是个体承压极大,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当然还需要处理心理压力,也就是说忍辱负重之后还要自我释压,如同夏天轮胎充气过高就要释放到合理水平。
这种情绪处理方式就是“处理情绪表达需要”技术,有个“养孩子”故事解释了这个技术,当小孩子误铲掉了爸爸养的花,父亲由欲打孩子转为抱孩子,而后再表达自己情绪与需要,为孩子树立了处理情绪和问题的好榜样。
本文这个案例,如果司机师傅先处理乘客情绪,表扬积极承担责任的勇气,而后以此为范例处理事情,也许大家心情都好,一周的开始也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