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法则》读书笔记1

人类大脑有可塑性。

人的基因很重要,但影响他成长为怎么的人,与他的生活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人类出生时大脑组织并非一片空白。初生婴儿的大脑已经具有成年人神经回路的粗略架构。我们生来就具备沟通的潜能,构建准确的语言,组词造句,记忆,逻辑思维,创造,发明,想象,感知各种情感并适时控制情感,甚至是感同身受的能力、道德本能和根植内心的公正感。我们生而具有智力和感官的潜质,这难道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需要一个有利于他发展的环境,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父母的文化,自动形成语言文化和感知社会的能力。

大自然给予了幼儿发展潜能的大方向,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基本一致。但要发展完善需要后天环境因素。

比如语言,人类有发展语言的潜能,但没有给他适合的环境,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影响。我们听说过狼孩。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没有生活在人类的环境中,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他就只学会了狼的语言,嗷嗷叫。孤儿院的孩子经常一个护工照顾很多孩子,这样的孩子语言能力就比较差。

要发展语言能力,需要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刺激。

据跟踪调查7个月到三岁孩子。他们的语言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与父母的语言有关。如果父母的语言是符合规范,说话有逻辑的,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很强,会比较完整地表达。如果父母简单粗暴,只用“坐下”,“不可以”,“闭嘴”等简单的词语,孩子语言的发展就有困难。这会造成孩子智力的缺陷,影响他更大的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困难。

环境差异导致智力发展的巨大差异。在此次跟踪研究中,优越家庭的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更为持久而丰富,三岁时测试智商比其他孩子高得多,九岁和十岁时的学习成绩也更好。如今我们也知道,从三岁的口语水平可以窥视出五岁的阅读水平和八岁的文章理解能力。

由此可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没有适宜的环境他在这块的能力发展就会有缺陷。

父母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在与孩子沟通时用规范完整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孩子说,要下雪了吗?妈妈说,不会。这样的对话就太简单。妈妈应该回答说,不下雪,因为天气预报也说不会下,再看天气,天空中的云层也不厚,所以应该不会下雪。

这样的对话方式就是比较规范的,除了有结论,还用理论来支持,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力。

幼儿在父母身边所经历的一切都将以神经元联结的方式记录下来。从出生到五岁,每一秒钟就会建立700 ~ 1000个新的神经元联结。孩子看到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次互动,每一件事——不论多么平凡的日常琐事,都会在大脑中以神经元联结方式记录下来。大脑就这样直接借助生活经验而成熟起来。而且,在这些最重要的大脑敏感期,孩子收集大量的信息,建立起智力发展的里程碑。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人类大脑也需要创造无数神经元联结才能完成发育。

而且,造物主从来都深思熟虑:因为需要大量神经元联结来构建大脑,幼儿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触摸东西、抓握东西、呼唤我们、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认真地观察世界的同时,大脑也在不停构建中。所以,对我们大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为了自己轻松或是安全考虑而去阻挠孩子的探索和学习(“别碰那东西”“待在那里别动”“坐下来”“等我来”“闭嘴”等等)。一旦这么做,不意味着孩子变乖了,而是正在发育的智力停滞了。放手让孩子去探索,让他和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建立成千上万个神经元联结。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像呼吸一下的下意识,每秒都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

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事,大脑会根据体验频率不断制造新的神经回路,加深、修剪或者抹去旧回路。我们反复经历的体验在不断影响大脑结构,而对幼儿来说,经历不仅仅是影响,而是直接塑造大脑结构。但是要记住,大脑不是根据经历的内容来决定消除或者保留神经回路,而是根据频率直接加深或者淡化神经回路。所以,一定要明白,幼儿的大脑塑造不具有选择性,他所经历的一切都被良莠兼收地记入大脑。

与孩子一起生活,相当于参与孩子大脑的塑造。

孩子在两岁之前很重要,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而父母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影响对孩子影响那么大,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语言行为,孩子都一一记在心里,模仿,刺激次数多了。他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呈现出父母的样子。

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爱,陪伴,支持,有回应的环境,孩子就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不需要用特别的课堂,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就在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