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之二《徐无鬼》
《徐无鬼》共分十五章,杂撰而成,每章各有主旨。
说说其中的三章。
先说第五章。
庄子知道惠子与儒家、墨家、杨朱、公孙龙正在为了各自的主张而争论不休,庄子故意问惠子:“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天底下没有大家都认可的道理,各有各的主张,那么我可以说天下人个个都是尧吗?惠子回答:“可。”庄子于是借几个小故事来讥讽惠子他们,说他们五家的争吵毫无意义,因为谁都没有认清当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只会落得个结怨成仇的结局。直到结尾,庄子并未告诉惠子什么最重要和应该怎么办,这是庄子的寓言故事里会经常留下的“伏笔”。如果认真看书,就会发现其实答案就在其它的章节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点。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想只有“去知”与“无为”,这是庄子不厌其烦的反复说的。怎么结束这些喋喋不休的争吵呢?庄子把它放在第二章先说了,“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你如果非要做些什么,那就回去修心养性吧,直到懂得顺应自然而不搅扰他物。意思很明确,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每个人都有缺点,别以为自己了不起,继续读书学习,真知灼见不是吵出来的,事实会说话。你如果认为对方很Low,那就更不应该理睬他(她)了,只要你搭理他(她)一句,你就输了。和这种人争吵,只会降低自己的档次,视若无睹就是最好的回应。
再说说第七章。
齐桓公看望已经病入膏肓的管仲,他问管仲:“万一你不行了,我该把处理国政的重任托付给谁呢?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已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管仲反对齐桓公任用鲍叔牙,他认为虽然鲍叔牙是个廉洁自好的好人,可他看不起比不上自己的人,又喜欢纠缠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做的事容易得罪君主并遭到同僚和国民的反对。类似鲍叔牙这种人,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都是很多的。一个爱干净的人,眼里是容不得任何细小的尘粒的,如果这个人又有才的话,那孤傲独行和招人妒恨的情景是不难想象的。比如位列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没有谁能比此人更显孤傲的了,临死前感叹自己因为自傲而不愿把《广陵散》好好教给他人,担心此曲自此要失传了(幸好没有失传,万幸!)。又比如《北平无战事》里的人物曾可达,他也是怀着一份高傲的理想主义在做事,以为可以众志成城扭转败局,可惜最后也只能在失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庄子认为鲍叔牙会因为想做事而造成害人害己,他的性格早就揭示了结局。或许,有这种性格的人只适合置身于世外,净土实在太少,活着也实在难受。说起活着,再多说说余华的《活着》。我惊奇地发现某书商对这本书的推销方式竟然是“某某某(一个19岁的明星)全力推荐”,我觉得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没有生活的历练,你是不会体会到福贵那份“活着”的心态的。我年轻时读出的是“抗打击的顽强”,可是现在读出来的,却是“等死却不怕死的安定从容”。那种活着,就如季节更替日夜循环般自然,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最后说说第十四章。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这是庄子要借中药的药性和药理来说事。可这句话却让我在想爱情是不是也一样,有人指望它“救命”,却因为掌握不了“药性和药理”而害了自己;有人原本不需要它,可没想到却偏偏多了一份生命的惊喜。邵艺辉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集,书名取为《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我只读过当中的几篇。现在年轻作者写的爱情故事都很写实、很直言不讳,文字象是一片薄薄的刀在切割着我们原有的认知。如果你接受不了,想想看,这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你可以不屑,但它自有合理性地真实存在着。爱情和药一样,不能乱吃。如果吃了发现治不好病,该立即引起重视,以防不测。
唉,一堆废(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