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心理咨询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延伸讲解
(一)为什么要重视内涵和外延
上节课讲了心理咨询的概念,先对这个概念进行复习。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习概念,目的是将对概念这一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于实际操作。概念不单要记住,要理解并且会用。比如我们知道“人”的定义之后,再见到人,可以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上节课通过马和白马讲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内涵,什么是外延。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内涵)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讲解心理咨询内涵的时候,要抑扬顿挫地讲出来,因为这样可以讲出内涵包含的关键要素。心理咨询的外延有:团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病房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等等。
学会学习要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只有掌握了内涵和外延,我们才算是把这个概念理解了。不清楚内涵和外延,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比如,你到北京去,北京人说的芸豆,是山东人说的扁豆。得知道芸豆的内涵是什么?是那个圆圆的、扁扁的豆子,它和山东人说的芸豆,名字虽然一样,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任何概念,包括心理咨询师的概念,只有我们清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才算是对概念理解了。而且我们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给求助者讲明白,什么是心理咨询。
要具有理解内涵的意识。在咨询过程中,你会发现即使是两个人说着一样的话,但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的,但彼此还觉得是说的同一回事儿。比如说很多人说的恐惧害怕其实是焦虑,很多人嘴上说的恐惧,其实是害怕。如果咨询师不清楚焦虑和恐惧的内涵,就可能把害怕当成恐惧,把恐惧当成焦虑。 当你一个姊妹说:我家穷的时候,你要搞清楚,穷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因为你说的穷,和别人说的穷是不一样的。你说你抑郁,别人说他抑郁,你说的和我说的是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他所说的抑郁真的是什么?所以,在咨询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有区分求助者话语中相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意识,这样才不会被他带着走。
(二)意识要比知识重要
很多人有很多知识,但有那么多的知识,懂得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他们只拥有堆死的知识,而没有想过好这一生的意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的人,可能会迷路;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安全责任事故负责人一点儿也不缺安全知识。为什么他有那么多安全知识还发生事故了,因为他没有安全意识,当没有安全意识的时候,懂多少安全知识也是没有用的。
当听到一个概念的时候,不要想当然的把自己理解的概念当成别人理解的概念,你理解的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别人理解的可能天壤之别。具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才能清晰的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
(三)心理咨询概念中包含的五个二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心理咨询概念中包含五个重要的二级概念。一是求助者,二是心理问题,三是协助,四是问题解决,五是过程。
既然是概念,就会有内涵和外延。 分析的目的是在学习基本概念之后,我们能将概念知识变成操作和技术。心理咨询的概念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做心理咨询了,也就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对这句话具体化理解如下:我们和求助者面对面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判断他是不是求助者,第二要判断他是不是来解决心理问题,第三是要让其明确,我们对他的帮助不是帮助,是协助,第四是让我们要协助他解决问题,第五要让其了解这是一个过程。这五个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分别如下:
1、求助者的内涵和外延。求助者的内涵有三个: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自己愿意做出改变、愿意为咨询付费。外延就是求助者的范围和非累,比如男求助者,女求助者等。这个内涵告诉我们,只有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才是求助者。 如果有一个女人走进咨询室,她说,我老公是一个王八蛋,他打了我。那她是一个求助者吗?明显不是,她要解决的不是心理问题,她自己没想为心理问题作出改变,不符合求助者的内涵。
2、心理的内涵和外延
心理的内涵:心理问题相对的是物理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现实反应。它告诉我们,由脑的机能呈现出的问题,以及对现实反应呈现出来的问题,才属于心理问题。咱们都是中国人,你说起来眉飞色舞,我说起来深恶痛绝,这和中国这个客观现实没有关系,和你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有关系,这个反应叫心理,中国这个实体不叫心理。
心理的外延: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包括:情绪和情感;意包括:意志和行为。心理特征: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等。
懂得了外延,就知道怎么回答什么是心理问题,是不是心理问题。心理外延范畴内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属于心理问题。比如:感觉出现问题,情绪出现问题,意志出现问题,这都是心理问题,你的注意、个性、气质、行为出现问题,也叫心理问题。
比如那个说她老公是个王八蛋的女人如果问,我老公打我,我要不要离婚?离不离婚,这是个法律问题,她应该问律师。如果她说:我老公打我,但为什么我还是离不开他,我还爱他。这才是一个心理问题,因为“爱”是属于心理中的情感问题。 老公打老婆是个具体事件,老婆对打她这个事件的反应才是心理。 假设两个人站在我面前,我对他俩都说:你是个混蛋。其中一个呵呵一笑,另一个说:你才是混蛋呢。给他们的刺激是一样的,但是他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反应是心理。
心理问题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但是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知道了心理的外延后,就可以在描述一个人心理问题时进行具体化了,比如你让一个人来找你,你不能告诉他你在青岛,这样他是找不到你的。你只有告诉他,我在青岛的哪个区、哪条街道,哪个门牌号,他才能找到你。当我们判断求助者的感觉、知觉、记忆、情绪等这些心理外延范畴内某个部分出问题时,就确定是心理问题了。
3、协助的内涵和外延
协助的内涵: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协助是不能替代的。心理助人的本质:心理自助或者助自助之人。如果你不能帮自己,谁也帮不了你。我帮你可以,但你一定要具备自己帮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自己不具备帮自己的能力,我对你的帮助很难是心理帮助。
如同一个人贫血,你不能给他输血,你得刺激他自己的生血能力。一个人饿了,你不能只给他饭吃,而是想办法让他自己去创造价值去喂饱他自己。有个孩子说:妈妈,1+1等于几?你告诉她:2,这是直接帮助。如果你告诉他:1个小兔子+1个小兔子是几个小兔子,这叫启发。启发不是帮助,帮助是替代,替代就是剥夺。一旦你不会启发他,就不会引导他,支持他、鼓励他。一个贫血的人,如果你一直给他输血,而不是刺激他的造血能力,那就是剥夺了他的造血能力。所以,心理咨询中如果不是在协助而是替代性帮助,是剥夺了他的成长能力。
协助的外延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提问协助、测量协助、问话协助等等协助。
4、解决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可以叫解决问题,也可以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三个因素:一是迁移的作用,二是原型启发,三是定势作用。
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你会骑自行车,你学摩托车会比较容易,这叫正迁移。但是那自行车的技术去学三轮车,是学不好的,这是负迁移。
原型启发:自己调动不了自己,启发不了,来寻求咨询师启发他、引导他,启发最重要。
定势作用:大脑中有很多定势,在定势下,我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甚至不知道自己大脑的的东西和别人脑子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受他的经验所限制。比如:看到一幅眼镜,问眼镜的作用是什么?你要是回答:眼镜帮助我们看清东西,这就是定势。眼镜可不可以挠痒痒?所以,当我们只知道眼镜只可以用来看东西的时候,这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当一个人满脑子只有应该、必须、只有,想不到眼镜不仅可以看清东西,够不着挠痒痒的时候还可以拿来挠痒痒时,就是定势思维在发生作用。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脑子一根筋。
心理咨询十大理念之一就是:用求助者的思路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爱因斯坦的话是:用造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一定是解决不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定势。很多人非常倚重经验。比如,一个驴子,第一次他的主人给它驮上盐,它在水里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起来后感觉身上轻了不少;第二次,它又在水里趴了一下,起来还是轻松不少,第三次还是这样,它就形成了定势,形成了经验;第四次的时候,它的主人给驮上了棉花,当他再趴在水里后,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听到求助者说话,不需要判断行为对错,而且是看行为背后的异常,看他背后驮着的是什么。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定势思维而影响诊断。
5、过程的内涵和外延
过程内涵:有起点,有终点,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比如,你从青岛到邯郸需要一个过程,青岛是起点,邯郸是终点;你到邯郸的路上,你可以走的快,也可以走的慢。咨询过程中,需要有始有终,最好做到善始善终。而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多的事情。
二、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心理咨询师能否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总要的因素是,是否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心理咨询师应该持有的四个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观点、限制性观点、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四个观点中最重要的是唯物主义观点,其他三个观点都是围绕唯物观发展的。
(一)唯物主义观点。
心理咨询师的唯物观具体是什么?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两句话,就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讲的。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你认为自己是不是唯物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现实中要看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
1、什么是唯物主义?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为了讲清楚唯物主义,先从二元论和一元论讲起。二元论说:肉体和灵魂是两回事儿,肉体是肉体,灵魂是灵魂。一元论说两者是一回事儿,没有离开灵魂的肉体,也没有离开肉体的灵魂。那到底是谁决定谁,谁在前谁在后呢?一种观点认为:肉体决定灵魂,用哲学的观点说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这叫唯物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灵魂决定肉体,灵魂第一性,肉体第二性,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这是唯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的。还有一种观点是:灵魂和肉体是两回事儿,但两个东西能结合在一块儿。本来是二元的,但能结合成一元, 在大脑之中,有一个地方叫松果体,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笛卡尔,他说:我思故我在。但后来有一本书是:笛卡尔错了。论述了笛卡尔的研究。
唯物主义怎么认识心理现象: 遵循科学的法则,处理心理与行为的问题; 无论是诊断还是咨询,都要依据事实作出判断
2、心理学的四大公理:一是基因为心理设置了初始条件;二是大脑为心理提供了生理约束;三是心理有扭曲现实的能力;四是社会心理的最终归属。公理不是定力,是不需要证明的,直接可以用的。
第一条公理可以用孟母三迁的例子,来讲解基因对于心理的重要性。第二条是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力是具有阈值,大脑为心理活动提供个体的天花板。第三条我们怎么看待一个物质,对一个事情什么态度,就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特点。第四条是所有的个人活动都回归社会,在社会中发生,也由社会评价。
3、三大思维陷阱:直觉思维,机械思维,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你用直觉来判断:中国的癌症发生率高,还是北欧高!一般人直觉会认为:北欧的低,因为北欧是压力小,生活节奏慢。但这是我们的直觉。现实是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比北欧低。因为癌症是个老年病,北欧的人寿命长,而癌症大概率发生在老人身上,所以癌症的发病率比较高。
科学思维首先要突破直觉思维。比如,有人说寿命和空气有关系,但西藏的空气很好,但西藏人的寿命和北京少很多。面对咨询中的人,很多人都处于直觉思维中。
第二个叫:机械思维
机械思维就是用物理社会中的很多规律方法,来理解人的活动。比如:灯为什么亮,是因为有电。想让灯灭,就断电。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呢,因为老师打他。按照机械思维,那老师不打他,他就可以上学。但老师不打他,他也不上学。不能按照机械思维理解人。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出问题的很多,人生所有的问题都单一归因到原生家庭中。如果单一归因了,就没有力量了。比如,有些人来咨询,单一归因后,没有力量,投鼠忌器。如果不跳出机械思维,就只能在机械中转圈,跳不出来。
第三个叫:自我中心。
比如我讲课,我觉得我讲明白了,你也听明白了。我没有对你们换位思考,就是自我中心。比如我遇到一个老邻居,说他搬家离得远的故事。有些人说: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怎么样,这也一定是在自我中心中。
唯物主义看心里,两句话内涵:脑的机能,现实的反应。一旦这样说,那他就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意识到心理的四大公里,还有人的心理很难跳开三个陷阱。
(二)普遍联系观点
不能犯的三个错误:
1、单一归因心理世界中,任何一个果都是多个因造成的,绝对不存在物理世界中一个果对因一个因。心理工作者一定要帮她想到n-1个原因。比如昨天降温,我感冒了。今天你要问我怎么感冒了,我说昨天降温我着凉了。那青岛上千万的人,只有我感冒了,着凉是不是唯一原因。着凉是我找到的一个理由而已,还有别的理由。要学会从心理,生理,社会的多方面分析原因。
2、逻辑错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要区分清楚。
3、 因果不能颠倒。詹姆斯,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
(三)限制性观点
要知道不应该干什么。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放大,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们。你能放得下,才有心理的自由。
(四)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发展观点
发展的观点就是变化。心理咨询师帮助别人,就是让人发生变化。变化有两种,一是变好,一是变坏,两者都是有效的。当一个人出现在我面前,他很多年,是有人在做功的,是在维持者的。一个家庭中,不改变是奇迹。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当我们去街上宣传抑郁症的知识。
三、中立性态度:目前对中立的观点已经过时了。重视“理解”这个词,非常重要,我们怎么能很好的理解一个人,那怎么理解,是很深厚的功课。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四大基本条件是怎么体现的:比如说你的品格,比如你的理解和觉察能力,比如你的自知之明,这些都是有具体的行为表现的,如果在具体的工作中,你需要觉察,是否有这样的条件。
心理咨询的展望
这是在讲时间,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三时观。当我看到办公室的一个人,我看到他的现在,但我看到他的言谈举止,衣着行为,我就能看到他的过去, 如果他今天回答问题,我就知道他作为心理咨询师,他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所以,站在当下看过去,站在当下看未来。但是经过一个阶段,我们要学会站在未来看今天。这是另一个层次,一个高瞻远瞩的人,能够站在未来看现在。当你看到十年过后你的样子,你就知道我们现在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