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分为以下两方面: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精神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辩证的分析,从各个方面系统论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能促使个体独立思考,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它包括这些因素: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等,它能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跳出思维框架,以全新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指在应用批判性精神时所具备的能力和策略。它包括分析技能、实践技能、检验技能等。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思维技能,只有具备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能解释、表述大体意思,能判断推理,能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质疑,能辩证看待问题,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肯定,能归纳总结等。
批判精神有助于推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现在大部分学生应试能力很强,缺乏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缺乏批判性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使学生拥有批判性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好奇心,在教学中,往往着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好奇心的形成,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有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应该把每个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为师生之间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发言,鼓励他们提出质疑,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让他们自己能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以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
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具有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且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引导学生。“反思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只有师生间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气氛良好,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双方平等交流沟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散思维,以促使其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能够提出不同见解,并为此分析、论证,用论点、论据等证明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