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我很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教育理念,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种种,凡提到教育必定是孩子的种种不是,总是提出1、2、3,等,n条规定来限定、约束、规范孩子的行为。嘴里喊着言传身教,行为上却总是出卖了自己。
-01- 起跑线的新定义
在专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自我的进一步发展,就根本谈不上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当然,这个成长是广义的,并不局限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简单的理念,毕竟这个观点常传达出非常消极的情绪,好像我们的不好,注定是由上一辈人造成的。
借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励志的话:我们成不了富二代,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富一代呀!
父母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孩子要借由父母的成长,获得一个健康的身心,所以就要求父母自己要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往直前的生活品质,面对困苦生活的勇气。
简单来讲,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关于这一点,李笑来有一个比较好的诠释:
孩子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人就是父母,受到的绝大多数影响也是来自于父母。有时候,仅仅是因为父母想当然的一些习惯,就会让我们觉得这么做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父母做事认知仔细,孩子的字典里就不会出现“马虎”这个概念。如果父母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锻炼身体,孩子只会认为这就是正常人的生活方式。
如何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往前迈几步。你希望孩子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你就要成为那种人,这样孩子不出意外也会被你带成那个样子。
-02- 抓住和孩子共同进步的机会
自己往前迈几步,还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也成了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完全可以借由此,实现人生的再一次成长。
我在“简书”里的两个文集《幼儿教育》和《家长的自我修炼》,前者有61篇文章,后者有64篇文章(含待发表文章)。后者的数量和重量在逐渐赶超前者,这是我无意识的行为,却于无意识中用行动验证了前面提到的观点:父母自我的成长更重于只专注于孩子的成长。
最初的文章,我着重思考如何能把孩子教育好,问题的重点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于是总是会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孩子,去看看他身上有哪些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想法发生了很自然的改变,关注的焦点逐渐过渡到自己的身上,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家长自我成长的文章。
关于这点,我也是很自豪的。因为当大家都认可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时,我在默默的行动。我没有随波逐流,去效仿很多教育类书籍,以及所谓专家的观点,去审视孩子的问题。我只关注自我和孩子的成长。
我总是告诫自己:如果只是专注于孩子的教育,就无法深刻的体会到孩子的焦虑,因为我总会不自觉得高高在上,认为一切的努力、坚持、艰难、收获,都是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克服的,并且还把自己的焦虑也强加给了孩子。孩子不光缺一个战友,还多了一份焦虑。
-03- 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时的压力
成长时总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力,对于我目前的选择,还不仅仅是写不好或写不出东西。更主要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我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那么我又如何去告诉孩子“爸爸也很努力”,如何和他说“努力总是有回报的”,又如何坦然的对他说“凡事都要动脑子!”……
所以,不断的前行,一次次的迭代成了我面对孩子时的唯一选择。毕竟,我对孩子说的那些话,我是确信无疑的,只是我还欠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卷。
心理学中讲,我们总会在一段全新的关系中纠正着过往的问题。而孩子的到来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是一种血溶于水的重要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疗愈站,也是我们重塑自己成长密码的关键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再生的机会,有关孩子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从不懂到懂,从懂到精通,这都是对自己的重塑。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抓住眼前的这个“金疙瘩”,实现自我和孩子的共同进步。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