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写影评的习惯,除非忍不住。
一个平淡无奇的周末,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生活琐事后,我又拥有了一段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这段时间,我通常用来看书、听音乐、骑行或者看电影。谋生已经足够无聊,我需要给生活加一点甜,好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吃苹果的间隙,大拇指迅速地翻阅着手机,突然看见一个短视频——高山、牧场、羊群、晒红的脸颊、羊肉味的“普通话”……瞬间将我吸引,当我反复观看和浏览评论后,我知道了这是今年五月份播出的短剧《我的阿勒泰》。打开爱奇艺,果然有这部剧,于是习惯性地走进书房打开电脑,开始了安静的欣赏。
《我的阿勒泰》这部剧是由滕丛丛指导,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主要讲述了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结识了当地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后,两个人之间发生了很多温馨、浪漫、难过、心痛的故事。剧里有对理想的追求,有对过去生活的不舍,有对逝去的爱人的思念,有对心爱的人的疏离,有对拜金主义的不屑,有对大自然的崇敬和保护,只能说每一个主题都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温柔和一直坚守的价值观,使我对这部剧产生了几近迷恋的感觉。可以说,这部剧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温暖的电视剧,很庆幸在如此孤独和艰难的时候能被这部剧送来温柔和希望,使我坚信美好还在未来的路上等待,等待我恰到好处的遇见。
我不是纯爱战士,即便在青春时代有过这样的潜质,可后来我主动放下了这种标签,毅然决然的跳出了这个圈子。纯爱战士是没有前途的,它只能存在于你生命中某个不太成熟的阶段,如果你足够幸运,你会体验到爱情最美好的那一面。反之如果你不够幸运,你会体验到爱情最伤人的那一面,那种痛彻心扉的撕裂感会使你痛不欲生,是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痛感。有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开始排斥心动和喜欢,好长时间甚至一生都难以振作。这不是矫情,就像得了抑郁症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到他的痛苦。
即便我对爱情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认知(至少个人这么认为),但还是无法抗拒剧中李文秀和巴太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互生好感到相互喜欢,从互许诺言到产生隔阂,直到最后的再次遇见,这个过程太抓人心了。这种感觉就像,从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有什么啊”“不就是小年轻谈恋爱嘛”,然后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那种状态中,然后如我一般吃着葡萄跟着男女主人公一会儿笑一会儿低落,一会儿感动一会儿难受,全然忘了自己只是个观众,忘了那只是别人的故事。坦白的说,我一直为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共情能力感到欣喜,这使我能够尽情的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不美好,去感受文化所带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当然不是说,神经大条共情能力弱的人就不是文明和进步的,对于那一类人来说这种习惯可能反而是一种弱点和累赘。但我坚定的认为,你想要能够更强烈的去感受文化所带来的那种感染力,那就一定要有共情的能力。
剧中李文秀一开始是懦弱的,在乌鲁木齐当服务员期间因为喜欢写作,想成为一名作家而被同事所嘲笑却不敢反抗,甚至在一次被欺负后竟然被那个可恶的经理开除,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回到阿勒泰老家。而就这样一个懦弱的姑娘,在夏牧场的三个月经历了各种事情后竟然变得无比勇敢,竟敢独自一人去和那个贪财如命的骗子去争夺她奶奶的“玉坠”,其实就是新疆大乌苏啤酒的瓶底做得挂坠儿,从而导致巴太为了救她不得不亲手射死了自己最爱的马,当然这是后话。李文秀的母亲独自经营着一个商店,自从五年前丈夫去世后她每天晚上靠喝酒才能睡着。她对李文秀的爱看似粗放却细致,当李文秀做错了事她从来都不会责备她,而是第一时间帮她兜底。李文秀一直认为在大城市甚至是北京才能写作,后来却渐渐的发现在人迹罕见的牧场,在与村民们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更多写作的灵感,以至于最后终于如愿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
巴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哈萨克苏小伙儿,他的父亲固执且严厉,每天沉浸在对过去生活中的怀念中,政府不让他放牧他吐槽,政府禁枪他不上交猎枪,还不同意巴太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巴太是淳朴和温柔的,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牧和驯马,因为偶然一次在森林中遇到了独自“要账”的文秀,故意吓唬她导致文秀落入水中,从此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某种联系。后来,两个人渐渐的熟络起来,也渐生好感和喜欢。但是剧情最后为了救被马拖拽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文秀而亲手射杀了自己养了多年的马,从而陷入无尽的悲痛和自责中,与文秀间也产生了隔阂,独自去青岛学习消失了好几年。在这几年中文秀也在慢慢的成长,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也去了全国各地想去的地方。两个人遇见时才19岁,那时的他们太年轻,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尽管文秀对巴太承诺会陪着他在牧场生活,但是谁又能保证文秀会甘心困在一个人及罕见的小地方。不过最后,导演还是给了观众一个希望——当文秀为村民放着绚烂的烟花时,巴太出现了,两个人深情地望着彼此,故事自此结束,也自此开始。
记得王菲的《红豆》中有一句歌词,叫“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
初恋因为年轻而美好,也因为年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如果当时文秀没有后来的经历,即便她答应了巴太一直陪他在牧场生活,很难说会一直平静的生活,至少她的理想还在牵绊着她。年轻的她可以为了爱情而自甘困倦在小地方,但人都是会成长。爱情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不是只有爱情。当她未曾看过世界而与巴太结婚生子,几年后当她再次想起自己当年想成为作家的理想时肯定会遗憾和失落。
巴太同样需要成长,很多事情他都是天真甚至是幼稚的。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有很多种,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巴太的父亲苏力坦虽然固执和倔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草原上,骑马、放牧、打猎、养鹰都是他习惯和喜欢的生活方式。可是现代化的生活逐渐剥夺了他这种权利,别的不说“持枪”和“养鹰”肯定是中国当代法律所不允许的。尽管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苏力坦老人就是不愿意接受,他曾无比伤感的对巴太说:“我喜欢的生活一样一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你也不想放牧,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
不知为何看到这里,我竟然联想到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时的巴太可能并不理解父亲的这些话,可是剧情最后他似乎也变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在乘坐火车过安检时因为被告知小刀不能带上车,立即转身通过骑马回到了家乡,这与开头时苏力坦老人的行为如出一辙。后来他理解父亲了,也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去了马场工作。
故事最后,导演并没有直接让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两个成熟的人在面对爱情时一定会比年少懵懂时更有把握,何况他们曾经对彼此是那么的喜欢。爱情中的两个人都需要成熟,当初之所以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可能是因为彼此身上的某个点正好符合自己的审美。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在变,如果只有一方在成长而另一方原地踏步,很难说这种好感会持续多久。爱情是双向奔赴的美好,爱情是势均力敌的幸福。
剧里还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人,在此就不一一细数。
当我看完了这部剧,我仿佛做了一场朦胧而又美好的梦。而此刻我坐在书房里在电脑前霹雳啪的敲出这些文字,窗外开始下起了小雨,一股凉风顺着窗户吹到我的脸上,我竟然有种在夏牧场的夜晚独自躺在草地上望着星空的感觉。只是我的身边没有文秀,不知道我的文秀此刻是否与我一样沉浸在不被世俗打扰的美好中。有人说,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而我同样认为,人这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值得喜欢的人,但那种感觉只有一次。这与忠诚和专一无关,这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可能不会和那个“仅有一次的感觉”的人生活一辈子,这也并不代表那个陪伴你一辈子的人因为没有和你产生过“仅有一次的感觉”就没受重视或不公平,或许他/她在遇见你之前和别人有过“仅有一次的感觉”。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和最痛苦的事,它的坚毅和脆弱有时候都会超过你的想象。
所以,用心去感受和经历吧,那种美好会像夏牧场的夏天一样,短暂而又不复还。
2024年8月24日 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