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老厝的时候,都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残损的砖墙,陈旧的木门,灰尘满满的故物,还有那口微波荡漾的老井,都能让我回味无穷。尽管它还是那么破,似乎不该存在于这个现代化严重的社会。但也只有这种不变的历史沧桑感,才能带给我深邃的遐思,以及不忍离去的留恋。
行走在这里,我好像回到从前,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这个地方曾经给我的温暖和快乐,还有那些被承载的痛苦和难堪。我的人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出生到小学结束,这段时间的演绎。童年,虽然没那么友好,但终究是独一无二的岁月,不可重来。那是生活起源的神圣,那是心灵寄托的沉重。我触摸着石块突出的墙壁,眼神迷离,若有所思。
那红色的砖块上,留过我玩游戏的脚印。延绵的过道,十几年没有变过的痕迹。空空如也的地方,彼时有一张木床。回头出一览无余的角落,散乱着我儿时为数不多的玩具。这边被抽去梯子的夹层,是否还掉有我幼儿园时期的毕业照?伴我同行的屋子,即使你已经改变了模样,却也是我人生难忘的一部分啊。
还记得我在家的门前,研究过蚂蚁搬家,画着白色的粉笔圈,还傻乎乎地认为那很神奇。我的童年虽然没有多少玩具,但却有过一些游戏——经典的假人国,不亦乐乎的“圆圆”和“安仔”,还有用老式录像带构想着建筑物。那个年代,我的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但因为有一档教育类动画节目,却培养出我热爱知识的习惯。这一间老厝,陪我走过太多的岁月,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满怀心动。
尽管我后来搬去的地方距离老厝也不过几百米的距离,但是感觉却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屋子随时都能见到热闹,特别在传统节日,家门口就是人山人海,在读书那些年有时候随便走几步就能碰到两三个同班同学。但我却没有了居住在老厝时那种对习俗的期待感,或许是因为太容易见到热闹所以失去态度,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厝那独有的宁静和自然,给我心动,这与人家无关。古老的榕树,幽静的小巷,旧式的屋瓦,未知的窗外,高高挂起的白云和蓝天,每一处都有一种悠扬、舒适和独特的意蕴,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如此配上几个传统习俗,简直就是一场安抚内心世界的思想旅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个习俗,是故乡的中元节,也称“普渡”。如果恰逢周末,不必读书,那我肯定会非常高兴。因为那个时候,我基本没有什么朋友,也不爱出去玩,这样的节日简直成为我唯一主动出去呼吸空气的理由。或许还有一个更实在的原因:这一天会有很多食物可以吃。在中午过后,我家都会把桌子搬到外面的街上,和所有的乡邻一样,端端正正摆上祭品和祭祀用品,开始仪式。那时候我还小,习俗的很多细节早已记不得,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环地立香环节,即是把香插在乡村临近的各处土地上。这是我童年为数不多的热闹,简单却非常朴实。
长大以后,奔波在外,被现实折磨,被世界吸引,被未来牵制,我的思想和眼界慢慢改变,小时候那种状态是不复存在也没有必要继续。但是居住老厝的那段岁月,无论如何都值得怀念。在这个充满浮躁和繁乱的社会里,总要有一处可以用来安放自我的地方吧?这老厝,非常合适。
下次回家的时候,我一定要再去一趟老厝,好好品忆这里的故事。